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和作用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务南,1954年生,上饶师专人事处处长、德育教研室讲师。

原文出处:
上饶师专学报

内容提要: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在毛泽东的知识结构中,其精华体现在毛泽东的理论思维形式和语言表述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毛泽东思想。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研究
复印期号:1999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他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并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宏伟事业——社会主义的建设。毛泽东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立了以他为主要代表的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代伟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毕竟是生长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孕育了他,对毛泽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本文试就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和作用谈点管窥之见。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毛泽东知识结构中的积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础,包括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联系的文化,表现在思想观点、理论哲学、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方面(哪怕是衣、食、住、行也渗透着传统文化)。正是这样,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滋润着中华大地,也孕育一代伟人。

      毛泽东从小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他9 岁在家乡韶山南岸就读私塾,熟读《三字经》、《论语》、《孟子》、《诗经》等。19岁的毛泽东考入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后,便孜孜以求攻读宋明理学、朱熹哲学。特别在杨昌济老师指导下,认真研读朱熹的《近思录》、《四书集注》等书,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史学典籍抱有浓厚的兴趣。后来他又熟读《春秋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日知录》等。他特别爱好王船山、谭嗣同的著作和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还精心研读过曾国藩的著作。青年毛泽东具有深厚的国学基础和渊博的历史知识,为探索新的政治学说,掌握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当毛泽东成为共产主义者和共产党的领导人之后,虽然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但并不是把学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对立起来,而是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材料结合起来。不论是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岁月里或建国后的繁忙工作中,他总是坚持不懈地研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延安时期,他除了大量阅读马列著作外,还阅读诸子百家的哲学著作。建国后,毛泽东居住的中南海丰泽园藏书达9 万多册,其中包括《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四部备要》、《万有文库》等。他特别爱读历史书,一部武英殿版线装的二十四史共850 册,从头到尾都有他阅读后留下的眉批和勾画。从经史子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民间乐府到稗官小说,他都加以研读。对于历朝纪事本末,以及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也都广泛涉猎。周恩来曾于1949年在《学习毛泽东》一文中写道:“毛泽东开始很喜欢读古书,现在做文章、讲话常常运用历史经验教训,运用得最熟练。读古书使他的知识更广而博,更增加了他的伟大。”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人民从事革命事业的科学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恩格斯说过:“任何新的学说,它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藏在经济事实中。”毛泽东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其思想的形成也蕴含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融合。没有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则不可能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风格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了实践斗争的经验,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扬弃,充实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

      在哲学方面,知行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受朱熹“知行观”的影响很大,他研读过一些宋明理学著作,包括朱熹的《近思录》、《朱子语类》、《四书集注》等。青年毛泽东也广泛接受过早期启蒙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人的影响,对清代思想家王夫之博大精深的学术和履践笃实的精神非常佩服;毛泽东很敬佩顾炎武将实地考察与书本知识相结合的“实学”精神。五四运动以后,青年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开始摒弃理学唯心主义而明显地转向于面对现实,把改造中国和世界视为奋斗目标,实现了世界观的转变。他在转变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卓尔不群的特色就是在积极向西方寻找真理时,仍时刻不忘深入研究中国的国情。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毛泽东带头抵制“城市中心论”的教条,坚持深入农村调查,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究其原因,重视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坚持反对本本主义,坚持反对教条主义是其关键。1937年毛泽东撰写了《实践论》,对中国古代知与行的相互关系的各种观点进行综合研究,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其正确的观点和合理的因素。毛泽东在写《实践论》标题的时候,特别加上副标题“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渊源关系,当然这并不是对古代知行学说的简单继承,而是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知”和“行”加以重新解释,改造成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提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的新命题,由此充实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

      在政治上,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中国国情。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借鉴历代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有益经验,通过总结历代农民战争失败教训,批判黄巢、李闯王式的流寇主义,深刻阐明建立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在政治斗争策略上,毛泽东借鉴战国时期的合纵家与连横家的做法,吸收三国时期的三足鼎立政治斗争的思想智慧,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基础上,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策略原则,即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等;在研究治国理论时,毛泽东批判地吸收儒家的“仁政”思想,法家的“法”“术”“势”结合的“法治”思想,以及荀子的“礼”与“利”相统一的观点,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观点加以改造,来阐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指导建立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