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干部的理论学习过程中,对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有人认为:既然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那么,我们只讲邓小平理论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提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由此认识推导出的结论就是:既然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那么再提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就容易导致教条主义的错误。我认为,要走出这种思想认识的误区,必须准确地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上的“一脉相承”和“统一”。 一 十五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我理解,这里的“一脉相承”不是照抄照搬,而是指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原则。具体表现为五个统一。 第一,哲学基础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社会、改造社会的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反映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凝结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以实事求是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他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8页。)邓小平理论, 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其哲学基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从根本上把握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坚持生产力决定作用的观点,坚持按辩证法办事,尊重实践、依靠群众,强调发展,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新的科学分析、概括,从而形成的理论。 第二,政治立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诞生伊始,就公开声称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的,而“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72页。)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在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也曾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997页。 )他还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定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邓小平理论,同样是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其价值目标和终极目的。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63页。)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让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提高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让绝大多数人过上幸福生活”。因而,“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等等。这些论述,都是邓小平政治立场的生动体现。 第三,基本原理的统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核心。马克思、思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指导,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从而使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为科学;列宁和毛泽东分别领导俄国和中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本国的革命实践,把这一科学理论变为现实。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伟大事业,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邓小平指出:“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页。)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1页。)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科学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原则。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邓小平告诫全党,在改革中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革中的社会主义方向就表现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两条社会主义原则;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共产党的领导两条社会主义原则,邓小平指出,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了根本,就会走到邪路上去。 第四,方向目标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进程总的趋势是按照客观规律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基础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归宿是共产主义社会。从此,共产主义思想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成为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奋斗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是列宁、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致力于建设的社会。邓小平同样肯定了共产主义是其为之奋斗的目标。他说:“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37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0页。)邓小平认为, 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 第五,检验标准的统一。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认识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不依任何人的意见,意志为转移,而要看实践的结果。毛泽东把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般原则与唯物史观相结合,实现了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他指出:“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人民的利益的”(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095页。),因而,必须“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094页。)以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标准。邓小平同样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这个基本原则,他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8页。)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邓小平带领全党突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顺利完成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面对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种种的疑虑和困惑,邓小平又坚持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将实践标准深化和具体化为“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2页。)可见, “三个有利于”标准突出了实践标准中的价值问题,更加适合具体操作,同样是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标准;它既是我党的理论认识及政策是否是真理的标准,又是改革开放的政策、办法、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对人民有价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