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农业合作化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内容之一,但目前国内对这一思想的研究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其研究“主要是结合农村改革探讨的多,对理论本身作专门全面系统研究的较少”。(注:石仲泉主编:《毛泽东研究述评》第246页。)全面、 深入地研究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而且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一、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的历史演变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最早萌芽于大革命时期。由于“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所以,毛泽东一开始就把眼光着重放在农民的实际利益上。为了使农免除地主奸商的高利盘剥,毛泽东主张农民自凑资金,采纳丹阳组织“机器戽水合作社”(注:《毛泽东集》第一册,株式会社文交社1983年版,第583页。)的办法,成立消费、贩卖、 信用合作社,从经济上打击地主阶级的统治。他把合作社运动看作是农民运动的十四件大事之一。认为“‘合作社’是互助扶助,互相救济以排除互相的不利,而增进相互的利益的组织。”(注:《中国农业合作社运动史料》(上),三联书店出版社1957年版,第57页。)希望党能给予“适当的指导”。这个时期毛泽东对合作社的认识主要局限在流通领域的范围内,没有涉及到农业生产上的合作。 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对农业合作化的认识大大前进了一步。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和军事围攻,使得根据地物质条件相当匮乏,加上战争抽取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根据地劳动力和耕畜农具严重不足。由于党中央当时并未将工作重心转向农村,在确立农业生产方针时照搬苏联经验,提出了脱离中国国情发展集体农庄的“左”倾主张。对于党中央的“左”倾主张,毛泽东进行了坚决抵制和批判。在进行一系列的农村调查后,毛泽东明确指出,党的土地革命路线的错误主要来源于认识路线的错误。他认为“政府举办集体农场在目前应为宣传口号,”而应“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没收反革命的及富农多余的牛力、耕具帮助雇农耕种。”(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61页。 )此时毛泽东对合作社的认识已从流通领域扩展到了生产领域,他已经看到互助合作对经济发展的全面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的形成时期,抗战的要求促使了毛泽东合作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抗战爆发后,日寇、国民党对抗日根据地实行重重封锁,各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非常困难。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动员群众,最大限度地把边区群众组织起来,发展生产。而合作社是“目前我们在经济上组织群众的最重要形式。”(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3页。)这一时期,毛泽东系统地论述了合作社的性质、特点、形式和内容,以及组办合作社对争取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他认为,从政治的角度看,合作社是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一种形式;从经济的角度看,合作社又是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上的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的集体劳动组织。“是发展边区人民经济的重要工具之一”,是生产上的“第二个革命”是“人民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穷变富的必由之路,也是抗战胜利的必由之路”。毛泽东的精辟论述鲜明地揭示了合作社存在和发展的合理内涵。进入解放战争后,毛泽东从政治经济大局出发,放眼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乃至无产阶级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社会,对合作社经济的战略地位进行了系统阐述。他明确指出,集体化和现代化是个体经济发展的方向。无论从经济的角度讲,还是从政治的因素看,组织合作社都是无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领导权巩固的条件。同时,毛泽东还认为,合作社经济的发展必须是“逐步地”和“长期的”,要“使合作社成为普遍的社会制度,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工作,才能一处一处和一步一步地做到。”(注: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第22页。)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理论,既是对他以往思想的总结,又为建国后认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国后,毛泽东的农业合作化思想步入了成熟时期。新中国成立不久,朝鲜战争爆发了。我军先后有130万志愿军人员入朝参战, 这就造成一些农村地区劳动力严重不足。同时,战争的巨额开支使国家财力物力显得特别贫乏,物质供应相当紧张。另一方面,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状况下,工业无法给农业提供大量机器和生产工具,因而靠生产工具的改革来提高农业生产并不现实。毛泽东认为,解决这些矛盾,在战争期间靠互助合作运动,在现在也同样如此。正如他后来所说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证明了农业合作化在现实的可能性、合理性和我党对于农业合作化方针的正确性。除了战争、经济的因素外,毛泽东主张大力发展合作社还有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对农村中出现的两极分化的关注。土改后,出现了中农化的趋势,少量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初步拉开了贫富差距,阶级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动。这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他担心,如果任凭这种现象发展下去,资本主义势力将会在农村重新蔓延,而“发展合作运动是限制农村中的资本主义和增加农业生产的主要办法。”(注:《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上),中央党校出版社,第205页。 )应把发展互助合作运动作为党在农村工作的中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从社会实践中概括、提炼出了新的内容,丰富了自己的合作化思想。一、毛泽东指出农业合作化是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土地改革完成后,在我国农业中占绝优势的还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不仅限制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可能导致农村中的两级分化。因此,必须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来改造我国的农业,使我国农业由规模狭小的落后的个体农业进到规模巨大的先进的集体农业,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必须走合作化的道路”。二、明确提出农业合作化的发展阶段。由于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毛泽东认为农业合作化应分三步走,即互助组阶段、农业合作社阶段、集体农庄阶段,以逐步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反映出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三、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农业发展方针。 综观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看出,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是毛泽东探讨中国农村出路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是立足中国实际情况提出的可行方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需要是它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马列的合作化理论是它的重要理论来源。毛泽东合作化思想,在深刻总结了群众创办合作社的经验的基础上,系统阐明了合作化的目的、道路、原则和方法等问题,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合作化的理论。在实践中,毛泽东合作化思想成功地解决了如何把农民从经济上、政治上组织起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生产关系的革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大问题,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合作化的理论。虽然毛泽东在领导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曾出现许多理论和实践的失误,但这种失误不是方向性的失误,而是实施过程中原则性的失误,看到这一点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