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比较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郑德荣 东北师范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世华 东北师范大学马列主义教研部讲师、博士生

原文出处: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研究
复印期号:1999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在七大郑重地把毛泽东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十五大又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十五大通过的新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不仅为我国进入新世纪举起了旗帜,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进一步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提供了权威性的依据。

      一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同属于马克思主义即共产主义思想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历史性飞跃的伟大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乃是两者的基本共同点。

      首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十五大报告的这一论断明确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者的关系,对邓小平理论的属性作出了明确的定性和定位。从理论属性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同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历史性飞跃的伟大理论成果。从理论方位看,毛泽东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则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伟大理论武器。它的基本特点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斗争和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是发展的科学,开放的科学。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还是我们的旗帜,就是因为它扎根于神州大地,在斗争的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坚实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的创立者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都能正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它的精神实质,而不是教条式地、机械地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这是他们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历史性飞跃的思想认识基础。毛泽东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34页。 )他在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斗争中,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理论基础,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总结中国革命独创性经验的理论成果,系统地回答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无产阶级如何夺取政权和建立社会主义的问题,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一贯主张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他说:“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并不是在马克思、列宁的书本里寻找在落后的中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途径。”(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91~292页。)正是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邓小平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地回答了在经济落后、生产力不发达的中国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成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可见,在开放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这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共同特点。

      其次,反对教条主义,坚持从中国特殊国情出发。在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党内一直存在着两种主张:一种是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词句和结论,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一种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就是在同教条主义的斗争中产生并进一步发展、成熟的。本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初期,党内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使“左”倾教条主义者占据统治地位,导致了中国共产党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际斗争中同教条主义倾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实践上,毛泽东突破苏联十月革命城市暴动的模式,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闯出了中国革命的新途径。在理论上,毛泽东率先举起“反对本本主义”的旗帜,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的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的独到见解,闪射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光辉。毛泽东写作的《实践论》、《矛盾论》,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观点总结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历史教训,着重从思想认识根源上揭露了教条主义的实质,从而为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奠定了哲学上的基础。为了彻底清算教条主义在人们思想中的影响,毛泽东领导了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延安整风运动,号召全党用马克思主义之箭去射中国革命之的,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教育,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为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写进党章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作为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的邓小平理论也是在同教条主义的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不顾个人的沉浮安危,首先反对“两个凡是”,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为拨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航向、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领导改革开放的第二次革命中,邓小平始终高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旗帜,不断冲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大胆探索在中国这样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1992年,面对国内一阵高过一阵的关于姓“资”姓“社”的疑问,面对徘徊不前的经济状况,邓小平科学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科学论断。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这一论断不仅科学地阐释了社会主义本质, 解除了只注重生产关系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而且使邓小平理论更加丰富、完善起来,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