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农民价值观,是指毛泽东对农民群体的价值评判及规定。它是毛泽东农民观的基石,内在地制约着毛泽东关于农民运动的实践。它既铸就毛泽东的辉煌,也导致其晚年的重大失误。 一 高度评价中国农民的社会价值,是毛泽东农民价值观的核心,这是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所作出的最具创造性的论断。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确信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基本上是农民战争。”(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96、628、628、224、224、224、628、17、155、177、177、224、178页。) 首先,从数量上看,中国是一个农民国度,这现实决定了民主革命离不开农民。由于近代工业的落后,中国的无产阶级“有其不可避免的弱点,例如人数较少(和农民比较),年龄较轻(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比较),文化水准较低(和资产阶级比较)”,(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644、643、643、643页。)恰恰相反,农民则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争取农民的参与和支持,如果离开了农民,中国的革命事业将是镜花水月。这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从正反两方面,一而再地给予我们的启示。 其次,近代中国的严酷现实,使中国农民具有极为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中国农民历来存在着一个美好的愿望,即“平等、自由、摆脱贫困、丰衣足食”,(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7),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96、628、628、224、224、224、628、17、155、177、177、224、178页。)而土地则是其根本的落脚点。但是,严酷的现实击破了农民这种幻想。如果说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一座金字塔,农民则是这座金字塔的基石。中国的封建史,就是一部土地分配与再分配的历史,农民始终为土地,即为自己的生存苦苦挣扎,因而表现出极为强烈的斗争精神。近代西方列强入侵,外国资本掠夺着我国农村资源,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遭破坏。地主阶级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不断加重地租剥削,土地的集中更为加剧。列强侵华战争所造成的巨额赔款也都直接或间接地落到农民头上。民国以来的军阀割据与混战又给农民造成无穷灾难。因此,内外交困的中国农民要想获取土地,摆脱政治压迫,不得不走上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道路。再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中国革命夺取胜利,中国农民就必然加入无产阶级领导的“大合唱”。由此可见,“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来得及将农民中的上层和中层造成资本主义化,但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反动联盟,却在几十年中将大多数农民造成了一支半无产阶级的革命军。”(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96、628、628、224、224、224、628、17、155、177、177、224、178页。) 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农民革命性时,毛泽东采取了“阶级分析”的方法,即按照农民占有生产资料的多寡来划分农村的阶级,并以此评判农民积极和消极的各种因素。毛泽东认为,革命性的蕴藏,主要在贫困的人身上,谁越贫困,其革命性就越强。所以,毛泽东认定:农民中只有贫农和中农才是革命的主体力量。他说:贫农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644、643、643、643页。 )“全部中农都可以成为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是重要革命动力的一部分”。(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644、643、643 、643页。)由于中国农村的普遍贫困, 也就决定了贫农和中农占了农民的绝大部分。因此,毛泽东坦言:“农民这个名称所包含的内容,主要地是指贫农和中农。”(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6月版,第644、643、643、643页。) 建国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新旧社会的转型,必然会引起许多尖锐而亟需解决的矛盾,而如何看待农民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作用,则成为关键。因为,社会主义革命在农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实行土地公有制,引导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而这必然要和农民的小生产性及对土地的依赖产生尖锐的对立。在此种情况下,农民还能充当社会的主体力量吗? 毛泽东认为,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农民“无论在革命斗争中和建设工作中都是一支最伟大的力量”。(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96、628、628、224、224、224、628、17、155、177、177、224、178页。) 首先,中国革命和建设离不开农民。建国以来,工业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国,如1957年仍然是“六亿多人口中有五亿多农民”。(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7),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96、628、628、224、224、224、628、17、155、177、177、224、178页。 )这就决定了不论是搞社会主义革命还是搞社会主义建设,都必须依靠农民的支持,特别是在牵涉到农民切身利益的巨大社会变革时,如没有农民的支持和参与,将是不可想象的。从历史上看,共产党和农民已结成唇齿相依的血肉联系,这种联系也不能因为所有制改造而受到损害,反而应该不断巩固和加强。所以,工人阶级和农民的联盟是“长期的”、“第一位的”。(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 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版,第196、178、179、187、245、183页。 )“我国工人阶级只有依靠这个伟大的同盟军,把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取得胜利。”(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96、628、628、224、224、224、628、17、155、177、177、224、1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