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贡献

——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5周年而作

作 者:
利华 

作者简介:
利华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研究
复印期号:1999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毛泽东哲学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总结了20世纪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社会实践的新鲜经验,吸收了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独特的贡献。

      以新的视角深化了对立统一规律

      在辩证法方面,毛泽东没有沿着列宁完善唯物辩证法体系的思路,而是创造性地开辟出一条深化唯物辩证法研究的新路,即在中国革命所要解决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基础上,将对立统一规律的研究范围扩展到矛盾群的存在和发展机制及矛盾转化的机制,以达到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现实的复杂的矛盾的目的。

      毛泽东在解决矛盾群的问题时,首先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作了概括。他指出,矛盾普遍性的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就明确了矛盾在时空两个方面的普遍性。他详尽地阐明的矛盾特殊性的五种基本情形,以及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则更进一步地深入到对各种矛盾在时空序列中的不同的具体情形的分析。他指出: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每一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每一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的各个方面,每一发展过程中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均有其特殊性。概括起来说,就是在认识复杂的矛盾群体时,需要用发展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多层次地具体分析和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在各种矛盾的相互关系中认识它们各自的本质。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毛泽东深刻揭示了认识矛盾特殊性的意义,指出: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事物内部包含的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毛泽东认为,研究矛盾的特殊性,也就是贯彻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涉及矛盾转化的内在机制的问题,毛泽东在论述矛盾的特殊性时,已经论述到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这可以看作是对矛盾转化机制的实体性研究。毛泽东还对矛盾存在和转化机制的内在属性,即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及其相互关系做了更加深入的阐述。首先,毛泽东明确地提出了矛盾同一性的含义,着重发挥了对立面互相转化的思想。他说同一性是指如下两种情形或意义:第一是说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是说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毛泽东特别强调同一性的第二种含义的机制。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实质上就是对客观矛盾的这种机制的反映。它揭示了客观事物中矛盾着的诸方面的同一性,本来不是死的、凝固的,而是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暂时的、相对的东西,一切矛盾都依一定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着。其次,毛泽东对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也做出明确的概括。他指出,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的东西就不能共居,也不能转化。所以说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而斗争性则贯穿于事物的始终,无论事物处于量变或相对静止状态,还是处于显著的质变的状态,矛盾双方的斗争都存在着,而且正是由于这种斗争才引起事物由量变发展到质变而达到矛盾的解决,使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没有矛盾的斗争也就不会有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毛泽东在1930年研读艾思奇编的《哲学选辑》时对斗争性的绝对性作了补充说明。他指出:“具体的斗争形态也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说斗争无条件,是指矛盾的普遍性、永久性,不是说具体的矛盾。”“统一即事物的暂时安定,事物的安定在暂时是绝对的,在永久是相对的”。

      毛泽东在《矛盾论》等论著中阐发的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及同党内“左”右倾错误路线斗争经验的哲学总结。从总的倾向上看,由此发展出的矛盾转化的理论,更为强调矛盾着的双方,通过斗争,实现双方力量此消彼长,逐渐实现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转化,最后一方完全克服另一方,使整个矛盾性质发生改变。这种转化矛盾的思路是“斗争哲学”的思路,在同敌对阶级的斗争中,特别是在中国长期的革命战争中被证明有巨大的理论威力。从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到1957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敏锐地看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矛盾有不同于私有制社会的新特点,和平建设有不同于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这时他表现出了一种不同于斗争哲学的新的思维趋势,即在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时,注重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的相互依存,在相互依存中实现两个方面的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毛泽东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同时毛泽东又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因为矛盾双方的相互适合性是更为基本的。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不仅在实践上奠定了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依据,而且也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提供了历史观的前提。因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所以为解决这些矛盾而进行的改革是必要的。因为这些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所以作为社会基本矛盾表现的人与人的矛盾也主要是非对抗生的,大部分将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在谈到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时说:“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毛泽东提出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来处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来促进艺术和科学的繁荣。这表现了毛泽东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也承认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是可以并存共进的。这种思路在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时表现更为突出。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上,毛泽东强调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以及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这三对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必须兼顾;在经济体制的改革上,一是在管理体制上,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企业的、地方的权力;二是在所有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上,要克服社会主义改造进行的过急过粗造成所有制形式单一弊病;三是要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要兼顾国家、集体和生产者三者的利益。这样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时期没有将这种新的思维倾向上升到辩证法理论的高度,没有将其作为《矛盾论》中斗争哲学的补充,使自己的矛盾转化理论发展得更全面。在一系列突发事件的影响下又回到了原来的“斗争哲学”的思维定势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