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是最早自觉认识农民和农村问题重要性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成为我党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农民和农村问题的光辉典范。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一边从事农民运动的实践,一边进行农民和农村问题的理论探讨中,即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为核心的关于农民和农村问题的完整科学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仍然十分重视农民和农村问题,他从农业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的高度,论述了农民和农村问题的重要性,并在探索社会主义时期农民和农村问题方面,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想观点。 第一,农民和农村问题,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 新中国建立后不久,毛泽东于1950年9 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闭幕词》中便指出:中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革命靠了农民的援助才取得了胜利,国家工业化,又要靠农民的援助才能成功。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更是明确指出:“我国有五亿多农业人口,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79页,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 )他还说:“过去打仗主要是依靠农民。现在我国城市资产阶级很快地服从社会主义改造,也是因为农民组织起来了,农业合作化了。因此,党在农民中的工作非常重要。”(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05~306页,人民出版社1977年4 月第1版。)后来, 毛泽东还在多种场合反复论述农民和农村问题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意义。1958年5月,他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说:“国内问题还是一个农民同盟军的问题。”1961年3月, 他在广州会议上指出:“中国有五亿农民,如果不团结他们,你有多少工业,鞍钢再大,也不行的,也会被推翻的。”(注:转引自《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第63页。)他甚至强调:“中国这个国家,离开农民休想干出什么事情来。”(注:转引自《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第63页。)从这里可以看出,毛泽东充分肯定了农民和农村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认为这是关系到经济发展和政权巩固的重大问题。 第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重视发展农业,按照农、轻、重的顺序安排国民经济 早在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就指出:农民“是中国工业市场的主体。只有他们能够供给最丰富的粮食和原料,并吸收最大量的工业品。”(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077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毛泽东在论述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时,明确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是决不可能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68页,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 版。)因此,他提出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在这里,毛泽东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观点,但其中已经包含了这一深刻的思想内容。1957年1 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要注意,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60页, 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他还具体从六个方面论述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即:其一,农业关系到五亿农村人口的吃饭问题,吃肉吃油问题,以及其他日用的非商品性农产品问题;其二,农业关系到城市和工矿区人口的吃饭问题;其三,农业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农村是轻工业的重要市场;其四,农村又是重工业的重要市场;其五,农产品是出口物资的主要来源;其六,农业是积累的重要来源。因此,毛泽东强调指出:“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第360页, 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同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再次强调指出:“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00页,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至1959年庐山会议上, 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国民经济必须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同时还提出要按照农、轻、重的顺序安排国民经济。 1960年8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关于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中,进一步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加强农业战线是全党长期的首要任务,并规定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从毛泽东上述关于农业基础地位和重视发展农业的一系列论述中可以看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问题,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问题。它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三,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要对我国原有与落后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传统农业进行根本性改造,使之能与新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唯一的出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为此,早在1949年6月,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就指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77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更多地思考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问题。在我国农业合作化高潮中,他曾尖锐地指出:如果我们不能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上解决使“农业由使用畜力农具的小规模的经营跃进到使用机械的大规模的经营,包括由国家组织的使用机械的大规模的移民垦荒在内”,“我们就不能解决年年增长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要同现时主要农作物一般产量很低之间的矛盾,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就会遇到绝大的困难,我们就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181~182页,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在1957年3 月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04页,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 )的思想。随后,他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中,再次强调“必须懂得,在我国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基础和现代化的农业基础,从现在起,还要十年至十五。”(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62页, 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毛泽东认为,要把我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先进行技术改造,解决机械化问题。1959年4 月,他在为纠正农村工作中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错误倾向而写的一封信即《党内通讯》中明确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12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他还就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具体步骤和时间作了考虑。1958年4 月,在他主持的成都会议通过的《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的意见》中,就曾提出了7年内(争取5年内做到)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实现农业生产力的大发展的设想。在1959年《党内通讯》中明确指出:农业机械化问题,要“四年以内小解决,七年以内中解决,十年以内大解决。”(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12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他提出每个省、地、县都要设立农具研究所,集中一批科技人员和农村有经验的匠人,搜集各种比较进步的农具,加以比较、试验、改进,试制新式农具。试制成功,在田里试验,确实有效,然后成批制造,加以推广。在这里,毛泽东从改造农具入手来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尔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思想,是符合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的知识水平的正确选择,因而推动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