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如何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作了努力的探索。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刘少奇提出了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思路。这两种制度,即教育方面同时实行全日制和半工半读的学校制度,劳动方面同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和四小时(即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其主要精神,是通过教育和劳动的紧密结合来改革传统教育,从制度上改变教育只为升学服务,使各级各类学校担负起为社会各行各业特别是工农业培养后备军的任务。这是毛泽东思想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理论和实践都对今天的教育体制改革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一 刘少奇关于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设想,是在1957年上半年开始酝酿的。当他视察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安徽、山东等省时,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社会问题,即教育只为升学服务,学生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上大学。国家拿不出那么多资金办学,不少家庭也供不起孩子读书。当年,全国500万高小毕业生有400万升不了初中,109万初中毕业生有80万升不了高中,20万高中毕业生有8万升不了大学。在第一线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认为,青少年的升学要求是正当的,国家应当设法创造条件使他们升学,但是,如果只实行全日制教育,普及教育就没有希望。同时,他注意到,我国普通教育相对膨胀,职业技术教育特别薄弱,而普通教育的教学内容又脱离社会需要。这种状况亟需改革。1958年3月,他受到天津国棉一厂筹办半工半读学校经验的启发,指示天津抓紧试点。5月25日,他写信给毛泽东及政治局各常委,初步提出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设想。5月30日,他将这个问题提交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说:“我们国家应该有两种主要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工厂农村的劳动制度。一种是现在的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制度和现在工厂里面、机关里面八小时工作的劳动制度,这是主要的。此外,是不是还可以采用一种制度,跟这种制度相并行,也成为制度之一,就是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工厂劳动制度。”(注:《我国应有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24页。)这就是说,除了传统的、互相分离的全日制教育制度和全日制劳动制度之外,还实行一种教育与劳动紧密结合的半工半读或半农半读制度。他提出全日制学校和半工(农)半读学校都算正规学校,前者担负提高任务,后者担负普及任务,使升学和就业分流。 1958年6月21日,刘少奇写信给劳动部长马文瑞,希望新建工厂要考虑半工半读,“国家只在工厂附近加建一些教室和集体宿舍,增加一些专业教员,用费不多,却可多办中等技术学校和大学”。他多次向中央和北京、河北等省市负责人宣传和解释这一改革方案,并建议设立第二教育厅专管半工(农)半读。对如何解决师资、教材、经费、学制以及学生来源和毕业后的出路等问题,也在有关会议上作了部署和规划。他在这方面所作的报告、讲话,所写的信件、批示,至今还保存着40件之多。概括起来,他认为实行半工(农)半读制度,可以少投资、多办学,满足青少年的升学要求;可以解决青年工人不安心工作的问题,并增加就业人数;可以使教育与劳动紧密结合,在较短期间训练出大量技术人员;可以为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创造条件,培养与现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不一样的新型劳动者。他还强调:只有这样做,才能实现马克思设想的生产劳动与教育的早期结合,实现列宁提出的综合技术教育计划;才能使教育从只为升学服务转到为工农业输送劳动后备军的主要方向上来,从而造就一支庞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力量。 这种制度符合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适合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普及文化和提高民族素质。当然不是说传统的单一的全日制学校就统统不要了,刘少奇说:“现在的全日制学校还不能不要,还要需要的”,而那种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学校“以后可以多办”,那就是“小孩子大体上自己可以搞到饭吃,国家稍许补贴一点,家庭补贴一点。因此,可不可以设想,现在的这种学校不再增加了,现在这种学校的教育经费也不加了。国家以后每年还可以增加一点教育经费,把增加的教育经费拿来办这种半工半读或者半农半读的学校。从当前来讲,从普及教育来讲,我看必须采取这个办法”。(注:《半工半读,亦工亦农》,《刘少奇选集》下卷,第466页。)毛泽东和中央领导人都重视刘少奇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设想,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还专门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今后要以“大量发展业余的文化技术学校和半工半读学校的形式来普及教育”,从而使这一新生事物得到推广。 二 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在实践中推广,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1963年,第二阶段1964-1966年。由于刘少奇的提倡,党和政府的重视,教育战线出现两条脚走路、多种形式办学的局面。在努力办好全日制学校的同时,从1958年起,半工(农)半读教育在一部分地方有所发展。如农业中学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中等技术学校就招生200万,加上全日制中等技工学校招生89.5万,使得一大批学生从上普通高中的路上分流,减轻了对大学的压力。一些省市还试办了半工(农)半读的劳动大学或工业大学,如1958年8月开办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及附设在全省30个垦殖场的分校,分别设有农、林、牧、工、渔、蚕桑六个系,学制本科四年、专科二年。学校以“半工(农)半读、勤工俭学、学习与劳动相结合、政治与业务相结合”作为办学方针,比较注重实践锻炼和技能培养。这时期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试验,尚只限于半工半读和半农半读的形式。1959年以后,由于国民经济连续三年出现了困难,教育事业也受到一定影响,加上普遍存在办学质量的问题,这类学校大部分未能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