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党内合作”方式,历来的教科书、学术著作与论文都予以了高度评价。 进入90年代以后,对第一次国共合作中采取“党内合作”方式问题,学术界提出了异议,一种意见认为把“党内合作”看作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唯一形式”,是“最好的形式”,这种提法是“不科学和不适当的,因为没有其他的合作形式可供两党选择”。第二种意见指出“党内合作”方式只不过是中共单方面服从孙中山需要的产物;是共产国际重视国民党,忽视共产党的产物;是共产国际为了维护苏俄利益的产物;“党内合作”方式是共产国际强迫中国共产党接受的。有的还指出“党内合作”方式的弊端是导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说“这种合作形式影响了国共两党关系的健康发展。决定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短暂性和破裂的必然性”。显然,以上意见都是对“党内合作”方式持否定的态度。第三种意见认为,“党内合作方式在国共合作之初是可以接受的,但当工农运动兴起、国共矛盾日益激化的时候,适当地采取党外合作方式,更易被两党所接受,也更有利于中国革命的发展”。 在笔者看来,认为党内合作方式是推进中国革命发展的“最好途径”与“最好形式”的说法有违史实。至于90年代出现的新见解,对第一、二种说法,即基本否定的意见,笔者基本赞成,但觉得其依据与史实有些出入。论证也不够充分。对第三种说法,笔者认为这种意见有些主观臆断的成分,缺乏科学性。因为它回答不了以下问题:开始之初采取党内合作方式,其中的“开始之初”究竟指何时,是指第一次国共合作酝酿形成之时,还是指1924年1月国民党召开“一大”之际呢? “开始之初”中的时间概念不明确。至于这种意见认为“当工农运动兴起、国共矛盾日益激化的时候,适时地采取党外合作方式,更易被两党所接受”。其中的“适时”就更难推断了。何时才是“工农运动兴起,国共矛盾日益激化的时候”呢?其中的时间“度”如何把握呢? 在简评上述观点后,笔者也就“党内合作”方式问题发表如下看法: (一)共产国际促成中国共产党实行“党内合作”方式,有其正确性的一面。但更多地体现了狭隘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立场。 (二)史实证明,“党内合作”方式对第一次大革命的推动,可以说是弊大于利,或者说,其负面影响是主要的。之所以说其负面影响是主要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党内合作”方式扰乱了共产党人的视线,不利于共产党人认识到争取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第二,实行“党内合作”方式,就把共产党置于国民党追随者的地位,服从国民党的地位,妨碍了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地开展革命斗争。第三,实行“党内合作”,加大了幼年的共产党所承受的政治压力。第四,实行“党内合作”方式,规定一切军事活动都在孙中山、蒋介石的领导与控制之下,这使中共忽略了对发展军事力量的重要性的认识,失去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发展革命武装的可能性。 (摘自《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