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周恩来从事统战工作的特色

作 者:

作者简介:
袁本文,男,1963年6月出生,1995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获博士学位,现在北京北方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工作,讲师,参加编著的主要著作有:《再造中国》、《中国国民党百年风云览》、《马克思主义政党学简编》等。(北京 100041)

原文出处: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抗日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统战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周恩来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时期他从事统战工作的主要特点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求同存异,共同抗日;关怀朋友,以情感人;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从中可以看出周恩来善于把党的方针政策与个人的人格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高超统战艺术。这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1998 年 07 期

字号: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争取团结了大量的统战盟友,有效地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成就的取得,除了中共中央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外,与周恩来领导的长江局、南方局卓有成效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抗战时期,周恩来从事统战工作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抗战时期,周恩来一直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并先后兼任东北军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中央代表(山西抗战阶段)、中共中央长江局副书记、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他直接参与了中共中央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同时,又是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他在国民党统治区的长期生活和战斗中,直接接触了国内外的许多朋友。这里既有蒋介石国民党集团的众多人物,还有各中间党派人士和外国朋友。在统战工作方面,他接触的人物之多、碰到的事情之复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恐怕是第一个。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周恩来既是决胜于千里之外、运筹于帷幄之中的伟大的战略家,又是忠实于党的战略决策的伟大实践家。因此,如果谈到他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中的特点,那首先就是他那种可贵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作风。周恩来常说:“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这是他对部属的要求,更是自身行为的准则。

      周恩来从领导西北地区局部统一战线工作以来,绝大部分时间都处在统一战线工作的最前沿,直接与各方面的人士交往。国共关系和缓时是这样,国共关系紧张时也是这样。

      皖南事变爆发后,国民党当局加紧了对共产党的迫害,形势非常险恶。中共中央十分担心周恩来和南方局其他重要成员的安全,电示周恩来、叶剑英、董必武、邓颖超及办事处、报馆的重要干部于最短期间离开重庆。接到电报后,周恩来决定南方局、八路军办事处和新华日报馆除留下少数人员外,分别实行分散隐蔽和撤退。此时,从国民党特务的眼皮下疏散、撤退,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意外。周恩来为此作了周密细致的部署。由于计划周密,工作细致,许多干部都得到安全转移。而周恩来却坚持留在重庆,冒着随时被捕入狱的危险,继续进行统战工作。为争取社会各界对中国共产党的同情与支持,为争取国际社会压制蒋介石的反共活动,做了颇富成效的工作。

      周恩来这种身体力行的典范作用,这种战斗在第一线又临危不惧的工作作风,一方面带动和影响了一大批共产党员,推动了统战工作的进行。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大量的统一战线盟友。著名工商界领袖胡子昂回忆周恩来在抗战时期的活动时说:“各方面人士和他接触就敬佩他……他和工商界接触,开一次会,谈一次话,都令人感动,令人流泪。”(注:《胡子昂访问记》,《重庆现代革命史资料》,1981年第10、11期合刊。)

      二、求同存异,共同抗日

      抗日战争是关系着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事业,要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只有全国各民族、各政党、各团体、各派军队团结起来,共御外侮。周恩来始终以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己任,以宽广的胸怀、旺盛的精力,与一切主张抗日的人士来往,多方面、多渠道、多层次地结交朋友,最大限度地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与国民党民主派人士交朋友,是周恩来抗战时期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国民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最大政党,也是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主要对象。由于蒋介石国民党不愿发动民众,只进行片面抗战,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又不断表现出妥协投降倾向,因此,如何推动蒋介石集团坚持抗战,便成为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重大任务。要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开展多方面的工作。争取国民党的中间进步分子,让他们从内部影响和推动蒋介石,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周恩来利用工作接触或专程拜访等多种形式,与国民党上层人士冯玉祥、宋庆龄、李济深、张治中、张冲、何香凝、柳亚子、覃振、朱学范等许多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与中间党派交朋友是周恩来抗战时期统战工作又一重要内容。周恩来既结交左翼的救国会、第三党;也争取长期坚持反共立场的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并积极帮助发展新的中间党派组织。在周恩来的影响下,中间党派的许多人士发生了重要变化。“七君子”之一的沈钧儒逐渐成为民主人士的“一面旗帜”;邹韬奋坚持反对独裁,积极宣传抗战,成为著名的民主战士。他还向周恩来提出了加入共产党的请求,由于周恩来认为他在党外所起的作用更大,说服他暂时放弃了入党的要求。1944年邹韬奋病逝后,被追任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中国青年党的领袖李璜、左舜生在周恩来的团结下,在对待中共的态度上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由李璜任社长的中国青年党机关报《新中国日报》曾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敌后根据地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1944年8月20日,该报发表的社论就指出,抗战以来, 中共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抗日游击战争的功绩“不能一笔抹杀”,“说他们不曾对日军真实地作战”是不符合实事的,“因为沦陷区还有许多共产党游击根据地就是事实的证明”。该社论对解放区的民主政治,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肯定,指出“至于共党在所谓解放区中的民主政治,固然有许多不满人意的地方,但大体说来,政治上没有贪污,行政效率贯彻没有废驰,这也是实事。”(注:周淑真:《中国青年党在大陆和台湾》, 214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左舜生1941年参与了发动成立民盟,并担任民盟秘书长职务,与中共保持了较好的关系。不仅如此,李璜、左舜生领导的中国青年党,还利用与西南地方实力派的关系,为中共和西南地方实力派之间建立联系牵线搭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