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一个完整的胡适

——胡适晚年研究管见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金荣 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 南京 210093

原文出处:
南京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1998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术研究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50年代遭受空前大批判的历史人物胡适,成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热点。仅1979年一年中,报刊上所发表的有分量的研究论文就不下30 篇。 到1991年胡适百年诞辰,胡适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不仅出版了一批资料,而且“对胡适的研究分析逐步深入细致,学术性渐强,评价也日趋客观”。〔1〕

      另一方面,直到80年代末期,胡适研究基本上以胡适新文化运动前后的活动为主要范畴,以1949年为下限,重新评价胡适也主要是“从文学学术角度而不是从政治角度”,〔2 〕对胡适晚年的研究涉及很少。这一状况到了90年代才有所改观。

      关于胡适的晚年,学界的划分不很统一。美国学者杰罗姆·B ·格里德把1937年9月胡适赴美作国民外交作为其晚年的开始。依据是, 胡适赴美标志着他“有效卷入社会与思想改革斗争的结束”,在此后的25年中,由于“中国的历史是由他几乎毫不理解的种种力量来塑造的”,胡适缺少了一种“乐观主义精神”。〔3 〕国内研究胡适很有成就的欧阳哲生博士似乎接受了格里德的划分法,他认为,对胡适而言,1937年以前是“时势造英雄”,1937年以后是“英雄造时势”,遂将1937年以后视作胡适的“晚暮”;〔4〕另有一些学者则将1949 年胡适逃离大陆流亡海外,作为其晚年的开始。

      胡适晚年起始于什么时候?作为社会的人,历史的人,我们不能不从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不能不从他的思想的发展的阶段来考察。据此,笔者以为1948年可以视为胡适晚年的分水岭。其一,1948年冬,北平已被人民解放军层层包围,国共内战的形势已非常明朗,国民党政权的全面崩溃已成定势,面对这即将发生的“天崩地裂”的激变,胡适完全可以接受中国共产党的积极争取,为建设新国家服务。然而他却把自己的命运与即将垮台的国民党政权绑在一起,由此影响了他以后十多年的人生轨迹;其二,从胡适思想的发展阶段看,1948年9月5日,他在《世界日报》发表的《自由主义》的一文中,赋予了自由主义一层新的含义,即“容忍”,这是胡适晚年自由主义思想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其三, 1948年底,胡适离开北大后,最终接受蒋介石的劝说,流亡美国, 飘零海外,直至在台岛溘然长逝。这一时期,既不同于前此的留学生涯或大使生涯,也不同于国内的学者生涯,无论在政治上、学术上,抑或在生活上或精神上,胡适都经历了凄风苦雨的岁月。1948年是他人生黄昏的重要分水岭,笔者以为把这一年视为胡适晚年的开始较为恰当。

      胡适晚年研究长期处于落寞状态,有复杂的历史成因。其一,胡适晚年与被推翻的蒋介石政权紧紧联系在一起,50年代又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胡适大批判运动”,大陆学者视研究胡适为禁区,更遑论在两岸对峙的情况下来研究胡适晚年;而台湾学者在胡适逝世后的近三十年中,由于“政治上的敏感或禁忌”,“画地自限”,甚至“废然搁笔”,连一部详赡的胡适传记也没有,对胡适晚年也谈不上见功夫的研究。〔5〕由此不难推断,胡适晚年研究的不发达, 自是整个胡适研究的不发达,也是胡适在大陆及台湾的命运所铸就的。其二,作为学者,胡适晚年虽然也研究《水经注》, 写了一本薄薄的《丁文江的传记》等。1958年胡适回台湾后,还特地选择居住在台北南港,希望利用对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丰富的藏书,做自己想做的学问,但比起他1917~1937年回国的20年,成绩实在太小,不像早年那样容易激发学者的研究兴趣。其三,1948年以后,胡适的日记、书信、手稿等第一手史料大多流落海外,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部分材料才陆续刊布,这也制约了对胡适晚年的研究。

      (二)

      80年代学界提出重新认识胡适,是相对于50年代人们对胡适的认识,是一次对以往认识的校正,但基本局限于重新认识新文化运动前后的胡适,局限于重新认识胡适早年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随着对胡适认识的不断深入,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们必然要总结20世纪的民族文化遗产,关怀21世纪中华文化的走向,而曾经整理过“国故”和梦想“再造文明”的胡适,自然会成为学界全面审视和研究的对象,因此,认识和研究胡适的晚年,也必将成为胡适研究的自然延伸;同时,冷战的结束,化解了胡适晚年研究的封冰,关于胡适晚年研究的资料也陆续整理出版。

      1984年,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了胡适晚年的秘书胡颂平编撰的《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共十册,300余万字, 前后经过十五六年才定稿。胡颂平早年在中国公学读书,是胡适的学生,民国后期在教育部工作,与胡适多所接触,1959—1962年,在工作上,生活上又与胡适最接近,余英时先生称他最有资格撰写胡适的年谱。该书的特点是对谱主50余年一切论学论政的文字,都择要摘录,分年编入,读者可对胡适思想的发展获得清晰而深刻的认识。由于是长编初稿,没有经过删削,史料价值极高。其中有关胡适晚年占了近一半的篇幅。这部书的缺点是,限于当时的条件,基本没有谱主晚年的日记资料。1990年12月,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推出了《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的修订版,对先前存在的讹错,多所订正。1984年,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还出版了《胡适之先生晚年对话录》。作者胡颂平从1959年初至1962年胡适逝世,随从胡适,很用心地把胡适生活中的言行大致都记录了下来,涉及对现实政治人与事的批评及对过去师友的评论,而这些意见和评论,胡适自己是不会公开发表的。《对话录》是作者私人记录下来的胡适晚年“真正的历史”,其中有许多不足为外人道的历史真相,是胡适晚年的写照与内心生活的真实流露,可与《年谱》互为表里。原准备编进《年谱》,结果因“最后四年的记载几占全谱的三分之二”,比例上不协调,遂单独抽出付印。1993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了该书的大陆简体字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