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中国传统文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常好礼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

原文出处:
龙江党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1998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宇宙观、思维方式、政治传统、道德规范、生活方式的总和;它渗透于本民族每一个成员的头脑中,潜移默化地、长久地影响着他们的衣、食、住、行及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核心的,但也吸收了佛教、道教的许多与之相适应的成分。“儒家思想基本上是一种社会哲学,重实践,重人事,重伦理,重教化,注重社会中的人伦事务,可以说是一种入世的学问。儒家最重要的内容是其伦理道德学说,以仁义、礼乐为精髓的宗法伦理价值系统构成了儒家的核心”。〔1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即:统一性、连续性、非宗教性、泛道德性、内倾性、中庸和平。〔2〕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基本内容及其特征,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直到现在它仍在塑造着中华儿女的灵魂。

      中国历代的政治家、学问家,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他们的思想、道德、品格,都是由传统文化塑造的。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他们的优点与缺点,他们身后的被人褒贬,都与中国的统传文化密切相联。因此我们可以从优秀的政治家、学问家的政绩功业、品格操守,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周恩来就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可以称之为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因此,研究周恩来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周恩来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他自幼年至旅欧确立共产主义信念之前。这是他受传统文化熏陶、接受传统文化的时期;是他推求比较,吸收传统文化精华并与西方民主思想相结合的时期。这一时期基本奠定了他思想风格、道德修养、人格锻造的基础。第二个时期是他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成为职业革命家,在实践中体现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塑造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多方面风采的时期。

      一、周恩来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第一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是幼年阶段,是他在南开中学之前的阶段。周恩来的幼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薰陶中渡过的,而周恩来接受传统文化的薰陶,主要来自家庭。这其中,第一是来自善良母亲的教诲。周恩来生于一个虽不富裕,但却有文化教养的家庭。周恩来的祖父、外祖父都曾是当时的“师爷”,自然是属于知识分子阶层。生母万氏,曾读过五六年家塾,她性格开朗,精明果断,很有办事能力。嗣母陈氏,出身于一个比较贫寒的读书人家庭,性格温和,待人诚挚,办事细心,在诗文书画上都有较好的修养。〔3〕两位母亲都曾以中华民族的美德、 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周恩来进行启蒙教育,特别是嗣母陈氏,对他要求很严格。周恩来4 岁时,嗣母就教他识字;五岁起,送他进私塾。每天黎明时刻,就把他叫起来,亲自在窗前教他读书。陈氏不许他轻易出去,整天把他关在室内攻读。空暇时她就让他背唐诗,或给他讲故事。第二是悠久传统文化普及性读物的薰陶。周恩来在嗣母的教育下,读书极为勤奋,他从6 岁起就在藏书丰富的外祖父家阅读了大量的古典书籍。

      上述两方面的教育和薰陶,使周恩来打下了深厚了古文基础。同时,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培植了中国人民长期形成的喜爱民族英雄,憎恶民族败类,主张正义,憎恨邪恶等爱憎分明的高尚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儒家的德治、仁政、尚礼、爱人、孝悌等道德观念,墨家的举义、尚贤、兼爱等学说,道家的德论、贵柔、俭约、无私、寡欲等观念,法家的方廉、质美等论述,浸染、薰陶了幼年的周恩来,都在他的思想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但是,也有另一个侧面,那就是由于生活的艰难,他也深深痛恨传统文化中那种封建习俗的腐朽成分,如摆派场、好面子以及各种束缚人性的礼仪、规矩。〔4〕

      到东北和在南开学校学习,可以视为这一时期周恩来接受传统文化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周恩来读的是新式学校,开始接触西方的一些新思想。同时,他更自觉的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开始钻研中西文化的结合。他对儒道乃至佛教学说仍怀有相当的敬意,从思维方式到思想内容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一是爱国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其特点是把人的个体价值归结为人的社会价值,强调人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其积极意义就是形成了中华民族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它激励着人们为民族的生存、发展而前赴后继,奋斗不息。

      周恩来在南开读书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广大爱国群众奋起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谴责政府的腐败无能。这一时期周恩来的几篇作文,非常鲜明地表现出了他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他说:“青年为斯世将来之主,学者乃领导标新立异之人。况生值学道将绝之国,大厦将倾之邦,则我后辈生之责任,不更重大也!”〔5〕他不仅说, 而且从眼前的实事踏实地做起:为了达到强兵之目的,他积极响应由上海发起的“救国储金团”,为“救国储金”而奔走呼号。他不仅以救国为己任,而且开始寻找中国之所以积贫积弱的原因,寻求救国之方、强国之路。他指出,中国之所以贫弱,是由于“人心堕落,民德沦丧”。〔6〕原因虽然没有找对, 可贵的是他在认真地探索着。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少年周恩来的确是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社会、重群体的优秀一面,即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精神。

      二是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锻造。

      1.他提出“以智育为主体,而归宿于道德”的思想,主张“联同学之感情”,“补教科之不及”。〔7〕这与他认为中国之所以贫弱, 原因在于“人心堕落,民德沦丧”是一致的,认为教育不重道德不行,科学不重道德不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