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平社昙花一现的自由主义运动

作 者:

作者简介:
姜义华,1939年生,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原文出处:
江海学刊

内容提要:

平社是一批以欧美留学归来的高级知识分子组织的一个费边式团体。他们受英美自由主义影响很深。由于不满于国民党专制主义统治,他们会聚在一起,研究中国的现实政治问题。他们发动了人权论战,尤其强烈地呼唤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环绕着制定约法、对红色根据地军事“围剿”等问题,他们同国民党当局进行了针锋相对的笔战。但是,他们的努力最终还是无果之花。这是因为他们发动的自由主义运动,游离于中国城乡广大民众的切身利害之外,成为无本之木。他们将个人自由权利作为最高的诉求,无视中国社会的根本特征或主要基础恰恰是一种社群主义,因此他们只能继续成为寂寥的“多少不合时宜的书生”。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1998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平社,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一批从欧美留学归来的自由主义者以胡适为核心组织的一个费边式小团体。这一团体在当时发动的人权问题论战中有突出的表现。1991年我在《论胡适与人权问题的论战》一文中,曾对平社作过初步介绍,该文发表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的刊物《二十一世纪》〔1 〕及该所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集刊第一册《胡适与现代中国文化转型》〔2〕。近年来, 又陆续接触到一些相关资料,深感对于平社这一自由主义团体的活动仍值得作专门分析,特撰此文,提请研究者对于这一问题给予注意。

      一

      平社,发端于酝酿出版名为《平论》刊物。

      胡适1929年3月25日日记〔3〕述创办《平论》情况:

      《平论》是我们几个朋友想办的一个刊物。去年就想办此报,延搁到于今。

      《平论》的人员是志摩、梁实秋、罗隆基(努生)、叶公超、丁西林。

      本想叫罗努生做总编辑,前两天他们来逼我任此事。此事大不易,人才太少;我虽做了发刊辞,心却不很热。

      1929年3月29日日记又详述此事原委:

      上星期六(23),志摩、实秋、罗努生、张禹九来劝我担任《平论》周刊的总编辑。我再三推辞,后来只得对他们说:“我们姑且想像四月一日出第一期,大家都做点文章,下星期五在禹九家会齐交卷,看看像不像可以出个报的样子。”

      前几天,我做了一篇发刊宣言。

      今天大家会齐了,稿子都有一点,但斤两似不很重。大家的意思还是主张要办一个报,并且要即日出版。今天的决定是四月十日出第一期。

      我对于此事,终于有点狐疑。志摩说:“我们责无旁贷,我们总算有点脑子,肯去想想。”我说:“我们这几个人怕也不见得能有工夫替国家大问题想想罢?志摩你一天能有多少工夫想想?实秋、努生都要教书,有多大工夫想?我自己工夫虽多,怕也没心绪去想政治问题。所以那班党国要人固然没工夫想,我们自己也不见得有想的工夫罢?”

      办《平论》周刊的意图,显然是要讨论政治问题,即国家大问题。1929年3月10日出版的《新月月刊》第2卷第1 期《编辑后言》中对此曾有较详的申述:

      我们本想为这时代,为这时代的青年,贡献一个努力的目标:建设一个健康与尊严的人生。……这里只是站在时代的低洼里的几个多少不合时宜的书生,他们的声音,即使偶尔听得到,正如他们的思想,决不是惊人的一道,无非是几句平正的话表示一个平正的观点,再没有别的——。因此为便于发表我们偶尔想说的“平”话,我们几个朋友决定在这月刊外(这是专载长篇创作与论著的)另出一周刊或旬刊,取名《平论》(由平论社刊行),不久即可与读者们相见。

      准备就国家大问题讲一些政治上“平正的话”,表达一种“平正的观点”,说明了他们对国民党当局所作所为不满意,认为这些作为既不“平”也不“正”。但是,据1929年4月10日出版的《新月月刊》第2卷第2期《编辑后言》说,这份周刊最终还是未能出版。

      《平论》刊物未办成,平论社的活动倒开展起来。多次活动情况俱见之于胡适日记,平论社的名字则简化成平社。

      1929年4月21日日记:

      平社第一次聚餐,在我家中,到者梁实秋、徐志摩、罗隆基、丁燮林、叶公超、吴泽霖,共七人。

      1929年4月27日日记:

      平社第二次聚餐,到者九人(第一次七人,加潘光旦、张禹九)。

      1929年4月29日至5月5日日记缺,平社第三次聚餐缺载。

      1929年5月11日日记:

      平社第四次聚餐,在范园,到者志摩、禹九、光旦、泽霖、公超、努生、适之。

      努生述英国Fabian Society〔4〕的历史, 我因此发起请同人各预备一篇论文,总题为《中国问题》,每人担任一方面,分期提出讨论,合刊为一部书。

      1929年5月19日日记:

      平社在范园聚餐。上次我们决定从各方面讨论《中国问题》,每人任一方面。潘光旦先生任第一方面,“从种族上”,他从数量质量等等方面看,认中国民族根本上大有危险,数量上并不增加,而质量上也不如日本,更不如英美。他的根据很可靠,见解很透辟,条理很清晰。如果平社的论文都能保持这样高的标准,平社的组织可算一大成功了。

      是日日记中,胡适画了一份《平社中国问题研究日期单》,说明了他们这时所共同关心的主题及各人的分工:

      题 从 从 从 从 从 从 从 从 从 从 从 从

      种 社 经 科 思 文 道 教 财 政 国 法

      族 会 济 学 想 学 德 育 政 治 际 律

      目 上 上 上 上 上 上 上 上 上 上 上 上

      姓 潘 吴 唐 丁 胡 徐 梁 叶 徐 罗 张 黄

      光 泽 庆 西 适 志 实 崇 新 隆 嘉

      名 旦 霖 增 林 之 摩 秋 智 六 基 森 华

      日 五 五 六 六 六 六 六 七 七 七 七 八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期 十 二 一 八 十 二 二 六 十 二 二 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