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安石变法研究中,以往人们总是认为:变法的最终目标“远未达到”,因为它没有改变“以社稷为忧”和“惧于夷狄”的局面,所以“失败”了〔1〕;或者认为:将兵法“未见实效”, 保甲训练“实效甚微”,“宋朝在对付‘外患’威胁方面,依然没有摆脱‘积弱’状态”〔2〕;甚至断言:变法派没有训练出强兵锐士, 对交趾作战的目标亦未达到〔3〕。后来,有些研究者虽然指出将兵法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仅承认个别改革措施增强了战斗力,并且继续否定保甲法。他们没有研讨元丰和绍符年间制夏战争的胜负情况和原因,特别是没有研讨变法的最终目标是否达到(即是否改变了“以社稷为忧”和“惧于夷狄”的局面)这一核心问题。因而,前面列举的各种论点,在主要方面和关键地方,还需要史实检验和进一步探索。为此,笔者作了深入探索研究,结论多与前人相反:王安石等人的军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实效。宋军的战斗力,既不是稍微提高,也不是在个别方面增强,而是大大提高和有系统地增强了。变法之后,不仅改变了“以社稷为忧”的局面〔4 〕,并且改变了“惧于夷狄”的局面,使宋朝基本摆脱了“积弱”状态。应该说:变法的最终目标基本上达到了。现在,把主要论点和论据分述如下: 一、宋军的战斗力获得了显著提高 为了搞清问题,首先让我们看一看变法前北宋军队的战斗力是怎样的。 (一)变法前北宋军队的战斗力 众所周知,在王安石变法以前,北宋军队的战斗力很弱,主要表现在下列各个方面: 1.禁军骄惰成风,羸疾老怯,作战时怕苦怕死,往往临阵脱逃。苏舜钦说过:禁兵“终日嬉游廛市间,以鬻伎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习以成风,纵为骄惰”〔5〕。欧阳修也指出:“卫兵入宿, 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6〕并且“老弱病患短小怯懦者,不可胜数”〔7〕;“兵至六十一始免,犹不即许也”〔8〕,冗兵极多。于是, “战则先奔”〔9〕。如康定元年三川口战役,宋夏两军对阵时, “黄德和居阵后,见军却,率麾下军走保西南山,众军随皆溃。”〔10〕 2.士兵平时缺乏训练,武艺生疏。“兵不素练”〔11〕,“沿边之兵不下七八十万,可谓多矣。然训练不精,又有老弱虚数,十人不当一人,是七八十万之兵不得七八万人之用。”〔12〕在缘边屯戍的骑兵里,甚至“有不能被甲上马者”,“骁胜、云武二骑之类,驰走挽弓不过五六斗,每教射,皆望空发箭,马前一二十步即已坠地”〔13〕。 3.将兵分离,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每御敌,皆临时分领兵马,而不经训练服习,将未知士之勇怯,士未知将之威惠,以是数至败衄。”〔14〕换句话说,“以屡易之将,驭不练之士,故战必致败。”〔15〕 4.武器“钝折不堪”,战马严重不足。据《长编》记载,宋军士兵常“执钝折不堪之器械”,“铁刃不钢,筋胶不固,长短小大,多不中度。盖造作之所但务充数而速了,不计所用之不堪,经历官司,又无检责。”〔16〕并且,马军缺马。据《通考》记载:“康定初,陕西用兵,马骑不足。”〔17〕宋祁说:仁宗时骑兵百分之八九十无马〔18〕。笔者认为,宋说虽有夸张的地方,但与实际情况相距不远。从当时骑兵缺马非常严重的情形来看,百分之六七十无马,当无疑问。 5.赏罚不明。这是将领不肯立功用命、导致战斗力削弱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长编》中也有清晰的叙述:“自关西用兵,四五年矣,赏罚之际,是非不分,大将无功而依旧居官,军中见无功者不妨居好官,则诸将谁肯立功矣!偏裨畏懦逗遛,法皆当斩,或暂贬而寻迁,或不贬而依旧,军中见有罚者不诛,则诸将谁肯用命矣!”〔19〕 6.财力不足。经济力是战斗力的基础,没有强的经济力,就不可能保持强的战斗力。在宋仁宗时期,由于国家“财无久积”,经常出现财政危机,庆历以后每年亏空在三百万缗以上〔20〕,因而宋军的作战行动总是受到“经费益蹙”、“人马乏食”〔21〕的束缚。 7.兵民分离,没有充足的后备军。《长编》等史籍明确指出:“至于平民,则素不知战”,“内地州县,人不习兵”,“养兵虽多,及用则患少,以民与兵为两故也。”〔22〕 8.战略战术错误,缺乏有才能的将帅。例如,在抗夏战争中,战略上总是消极防御、被动挨打,而战术上又常常轻敌冒进。当时,多数将领对“兵谋战法,素不知晓”〔23〕。 既然变法前宋军的战斗力是如此,那么,变法后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二)变法后北宋军队的战斗力 变法〔24〕之后,宋军的战斗力获得了显著的提高,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1.裁汰了大量冗兵,禁军较前精锐。熙宁二年七月诏:士兵“五十以上愿为民者,听之。……至是,免为民者甚众,冗兵由是大省。”〔25〕由于坚决地实行了并营法,裁减了许多老弱士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禁军的素质,因而在战场上禁军常常以少胜多。例如:熙宁中,刘昌祚曾率领骑兵二千,打退了侵扰宋朝边境的西夏骑兵一万余。“帅李师中上其功曰:‘西事以来,以寡抗众,未有如昌祚者。’”〔26〕元丰初,“夏人屯二千骑于大会平,将取稼,永能简精骑突过其营,骑卒惊溃,……夏人患之,令曰:‘有得高六宅者,赏金等其身。’”〔27〕元丰六年二月,夏军“数十万”,围攻兰州,王文郁“以一当千”,“贼惊溃”,“溺死者甚众”〔28〕。元丰七年五月,“宋兵不满千人,却贼数万,斩获著名凶悍酋豪十数,贼丧气逃遁。”〔29〕熙丰时代的禁军之所以比较精锐,战斗力之所以大为提高,除了上述裁汰老弱这一重要因素外,还在于纠正了骄惰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