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词组结构功能的虚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时仪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所文学硕士 副研究员

原文出处:
复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词义和语义功能的虚化是语言演变中的语法化现象,汉语语法化现象的理论探讨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对汉语词组结构功能的虚化现象进行了探讨,认为词组演变为词实际上是词汇语法化的过程,考察了偏义复词和复音虚词的虚化过程,剖析了动宾词组结构功能的虚化,认为这类词组实际上是在动宾的形式下演绎着各种不同的语义关系,其宾语功能已经虚化。因而,虚化还可以是一种语法功能的表达范围逐步增加较虚的成份和演变成一种较虚的语法功能。虚化一方面使某一语素或语法功能显得缺乏原有的较为具体的意义,一方面也使得其应用的范围变得更加广泛。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虚化是人类语言演变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虚化可以是词义的由实变虚,也可以是语义功能的由实变虚,词义和语义功能的虚化实际上也就是语言演变中的语法化现象,其在语言的演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语言学家对语法化理论的研究颇为重视,汉语语法化现象的理论探讨则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注:参阅刘坚等《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汉语中词的虚化现象前哲时贤已有论及,而有关汉语词组结构功能的虚化现象则尚欠研讨,本文拟就此略加论述,冀俾益于进一步深入探讨人类语言演变中普遍存在的语法化现象。

      一、词组演变为词的词汇语法化

      汉语复音词往往是由两个单音词的临时组合而逐渐固定下来的,其最初尚是一个词组,搭配灵活,单音词与单音词之间可以自由搭配,其各自所表示的词义在由其组合成的词组中有所虚化。随着两个单音词之间的搭配关系逐渐固定,这两个单音词也就由临时组合的词组凝固成一个词,由其组合成的词组的词组义在其各自原来表示的具体义基础上进一步抽象虚化,从而形成了由其所组成的复音词的词义。一般来说,单音词大多数是多义的,而由它们组成的复音词大多数是单义的,因而,单音词组合的词组凝固成复音词,实际上也就是多义的单音词抽象虚化成为单义的复音词,即由多义虚化为单义的词汇意义演变,同时也可看作是由词组虚化为词的一种词汇语法化现象。

      汉语并列结构词组在凝固成词的过程中,两个单音词各自所含词义虚化的程度不一,如果凝合成词后其中一个单音词词义完全虚化,失去了其原有的词义,仅仅作为另一个单音词的陪衬,这就形成了偏义复词。如“睡觉”本是“睡”和“觉”(古岳切,音jue)两个单音词组成的词组,直至晚唐五代仍表“睡醒”的意思,尚未凝固成词(注:参阅王锳《关于“睡觉”成词的年代》,《中国语文》1997年第4期。)。如:

      (1)至年十五,偶因抱疾,梦神人与药,睡觉顿愈。(《祖堂集》卷十)

      演变至宋代,“睡觉”这一词组中“觉”的词义已完全消失,虚化为构成表示“睡眠”义的并列复音词的一种语法功能上的构词成份,读音也念成古孝切,今音jiao,从而凝固成一个偏义复音词。如:

      (2)续生向夕来卧,冬日飞霜着体,睡觉则汗气冲发。(《太平广记》卷三八《续生》)

      随着“觉”词义的虚化,“觉”也由表“醒悟”义的动词虚化为表示“睡一觉”的动量词,如:

      (3)唐庄宗时,有进六目龟者,敬新磨献口号云“不要闹!不要闹!听取龟儿口号:‘六只眼儿,睡一觉抵别人三觉’。”(《游宦纪闻》卷二)

      又如“缓”与“急”组成偏义复词,其词义偏在“急”,“缓”原有的单音词词义在与“急”组合成词组并进而凝固成词的过程中已消失。如:

      (4)缓急人所时有也。(《史记·游侠传》)(5)缓急无可使者。(同上《仓公传》)

      偏义复词的词义已不是两个单音词意义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两个单音词组合而成的词组义,而是以其中一个单音词的原来意义作为复音词的词义,另一个单音词原有的词汇意义则虚化为一种构词成份的语法意义,实际上也就是两个单音词组合而成的词组虚化为一个复音词,即由一个单音词的词汇意义与另一个单音词作为构词成份的语法意义组合成一个偏义复词。

      二、词组演变为虚词的词汇语法化

      汉语中的复音词往往是由词组演变而成,汉语中的复音虚词往往也先由词组演为成词,继而进一步演变为虚词,其由词组演变为复音虚词同样也是一种词汇语法化现象。比较典型的例子为现代汉语中表示反诘语气的复音虚词“不成”。(注:参阅钟兆华《“不成”词性的转移》和拙文《也谈“不成”词性的转移》,载《中国语文》1991年第4期和1993年第5期。)

      “不成”在唐代以前尚是一个松散的偏正词组,表示各种否定的动作和状态。如:

      (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随着表示否定的“不”与表示被否定的“成”这两个单音词之间的搭配关系的逐渐固定,这两个单音词也就由临时组合的词组凝固成一个词,类似于“不朽”、“不良”等,表示“不能”、“不行”义。由于其在句中经常作为修饰补充成份依附在中心动词的前面或后面,这种语法位置导致其词义的进一步抽象虚化,发展至唐代而有“未曾”、“未能”的意思。如:

      (7)汨汨避群盗,悠悠经十年,不成向南国,复作游西川。(杜甫《自阆州领妻子却蜀山行》)

      同时,随着其在句中所表示的否定语气的不断加强而产生了表示反诘的语气,从而导致其原有的词汇意义虚化而消失,于是产生了“岂能”、“难道”的意思。从汉语典籍记载的语言事实来看,“不成”在宋代已经由词汇单位语法化为一个反诘副词。如:

      (8)今观儒臣自有一般气象,武臣自有一般气象,贵戚自有一般气象,不成生来便是如此!(《二程语录》卷十一)

      语法化可以是一个词组结构演变成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实词演变成一个虚词;可以是一个具有实实在在词汇意义的语言成份也可以是一个较虚的语言成份演变成一个较虚的语言成份演变成一个更虚的语言成份。汉语中语气副词和语气助词都是表示语气的,其区别只是在句中位置的不同而已。语气副词“不成”作为谓语动词的修饰成份,最初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前,也就是处在句中的位置。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