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尊宿语要》是编成于南宋初年的一部重要的禅师语录总集,这部总集汇聚了中唐至北宋20家著名禅师的语录,保存了丰富的口语资料。由于它的编印处于《景德传灯录》之后、《朱子语类》之前,因此对唐宋汉语研究来说,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古尊宿语要》原书在中国本土久已失传,只存于日本。清康熙、乾隆时期,日本名僧、著名禅学家无著道忠(1653—1745)以日本所存鼓山宋版《古尊宿语要》为底本,参照明版大藏经中的《古尊宿语录》,历经10年,成校写本《古尊宿语要》。本文即据日本中文出版社1973年影印出版的无著道忠校写本《古尊宿语要》(以下简称《语要》),对这部书近指代词的状况进行考察。 《语要》中的近指代词成员众多,颇为繁复,可分为三组: 甲组——“这”、“者”、“遮”、“只”、“只么”、“底”。这些是唐宋时新产生的。 乙组——“许”、“如许”、“个”、“就”。这些是六朝时产生而《语要》袭用的。 丙组——“此”、“如此”、“是”、“斯”。这些是先秦时产生而《语要》袭用的。 下面对甲组的近指代词分别进行描写。“这”、“者”、“遮”本是一个词的不同标记,但为了眉目清楚,予以分述。为节省篇幅,乙、丙两组近指代词的情况只在后面的总结表中反映。 一、这 《语要》中的“这”共出现287次,绝大多数充当定语,少数充当主语,偶尔充当状语。“这”充当定语278次,具体有下列情况: 1.这+一般名词(含时间词、名词性词组) 108次,例如(注:例句后括号内首列禅师名号简称,次标例句所在栏的页码。): (1)主云:“和尚欠少个什么?”师云:“这贼今日败也。”(睦州3)│(2)学云:“请和尚说。”师云:“一堂师僧,总不会这僧语话。”(赵州上8)│(3)僧礼拜,师云:“这棒本是你打我,我且打你。要此话行,瞎汉,参堂去!”(南院6) 2.这+里 91次,例如: (4)问:“高揖释迦、不拜弥勒时如何?”师云:“到老僧这里觅个什么?速礼三拜!”(睦州11)│(5)师上堂,谓众曰:“此事的的,没量大人出这里不得。……”(赵州上6)│(6)(师)竖起拂子云:“总在这里。裂开也在我,捏聚也在我。”(云峰9) 3.这+边 6次,例如: (7)问:“未审此土谁为祖师?”师云:“达磨来这边总是。”(赵州上21)│(8)师一日谓侍者曰:“汝问讯了,一边立地,是什么道理?”答云:“不会。”师云:“过这边立!”(云峰25) 4.这+个 67次,例如: (9)师拈起拄杖云:“见这个么?”僧云:“此是色法。”(睦州16)│(10)广德便作师子吼,师云:“这个犹是野干鸣。还我师子来!”(叶县18)│(11)僧便礼拜,起,师云:“还见翠岩这个老汉么?”(云峰36) 5.这+般 5次,例如: (12)师云:“石头老坐不定,把不住。似这般担板汉,教去便休,……”(云峰30)│ (13)师云:“……鼓山打这般掠虚底,寻常人难得吃,别处即放过,鼓山即不得。……”(鼓山4) 6.这+回 仅出现1次,如下: (14)部云:“二十年江南界里,这回却见禅师。”(承天6) 《语要》中“这”作主语7次,例如: (15)师云:“近前来!”主便近前,师云:“只这也无主宰。”便打。(睦州20)│(16)僧云:“如何是异?”师云:“透过万重关。”僧云:“只这如何透?”师便打。(首山13)│(17)问:“如何是承天家风?”师云:“胡饼日日新鲜,佛法年年依旧。”云:“只这便是?为别更有?”师云:“更有则错。”(承天1)│(18)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云:“出你口,入你耳。”云:“莫只这便是也无?”师云:“分明闻,分明听。”(石门9)│(19)保福指云峰上院主山问长庆:“教中云‘妙峰顶’,莫只这便是否?”(鼓山23) “这”作主语的7例,“这”前都带有一个“只”(秖、祗)字。关于这种“只”字,梅祖麟先生说:“只这的只似乎也该是‘这’,但只这中已有这字,只字就象是个赘加成分。”不过,梅先生对自己的说法也不敢十分肯定,因此他又说:“只这的只字,别的读者也许会解作‘仅只、就是’。”(注:[美]梅祖麟:《关于近代汉语指代词》,《中国语文》1986年第6期,第410—411页。)我们认为,“只这”的“只”宜视为副词,意义确为“仅只”、“就是”。这7例有4例“这”后都有一副词“便”字与“这”前的“只”呼应,确凿无疑地证明“只”表“仅只”、“就”义。另外,《语要》中的近指代词“者”有这样的用例:“……更有老宿道,大唐国内尽是一队灭胡种贼,即者便是。……”(鼓山4)显然,“即者便是”与这里的“只这便是”是平行的格式,“即”为副词,故“只”也是副词而非近指代词。 《语要》中的“这”作状语2次,如下: (20)《化身颂》:“化身来往任纵横,隐显诸缘应万机。只这见心非不见,刚须见外强生疑。”(洞山27)│(21)良久无人,师乃云:“今日说这多多,无事,久立,珍重。”(鼓山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