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上音的产生年代

作 者:

作者简介:
金有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北京,100000

原文出处: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详细考辨,认为近代音出现的时代应在公元1654-1674年之间,异于学术界目前的通行说法。PP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汉语史上音究竟产生于什么年代,这个问题还有待解决。王力先生在他的《汉语语音史》里认为,晚唐~五代(836~960年)已有音,其根据是《切韵指掌图》(1203年)上的一条材料(注:王力先生的《汉语语音史》一书中,“晚唐~五代”韵母表(235页)里已有音。他在论证这个问题时说:资思韵字本属脂部,读音是[tsi]、[ts‘i]、[dzi]、[si]、[zi],后来受舌尖辅音的影响,转变为舌尖前元音。《切韵指掌图》把“兹雌慈思词”,“紫此死兕”、“恣自笥寺”列在一等,反映了这种情况。《切韵指南》把“资雌慈思词”、“姊此枲似”、“恣次自四寺”列在一等,并在字旁加圈,也反映了这种情况。)。显而易见,这个结论是不可靠的。更多的研究汉语语音史的专家都认为,1203年的司马光《切韵指掌图》(注:《切韵指掌图》的作者是谁,还有争论,但不管作者是谁,都不影响本书对音问题的讨论。故文中仍作“司马光《切韵指掌图》”。)开始把“兹雌慈思词”诸字列在一等(在比《切韵指掌图》早的1161年的《韵镜》里,这些字还列在四等),是《切韵指掌图》开始有音的证据(注:例子极多,不必枚举。)。其实,这也是不对的。因为出现在一等韵里是洪音韵母,像这种开口度比[i]还小的细音是不可能出现在一等韵里的。

      我们不仅可以从音理上排除一等韵里出现音的可能性,还能从实际音值上证明:《切韵指掌图》“兹雌慈思词”等字的元音不是而是。因为在《指掌图》里,与“兹雌慈思词”相配的入声字“则贼塞○”等,不仅配支脂之韵[-],还配臻痕韵[-n]、尤侯韵[-u]、蒸登韵等韵。试看:

      

      

      

      根据《广韵》、《韵镜》、《切韵指掌图》等韵书、韵图里语音上舒入相承的原理,《指掌图》“兹雌慈思词”等字韵母的元音只能是[-](注:看来,《指掌图》时代的“则墄贼塞○”等字已经是k、两读了,与“蒸登”韵相配的是-k,与其他三韵相配的是-。)。更多的人认为,周德清《中原音韵》(1324年)的支思韵无疑是读阨了。其实,这也缺乏根据。首先,《中原音韵》支思韵“入声作上声”里有三个旧入声字:“塞(音死)、涩瑟(音史)”。在《韵镜》和《指掌图》里,都是“塞”配“僧”,“涩”配“森、渗”,“瑟”配“莘”。“僧森渗莘”四字在《中原音韵》读音如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