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量词有资格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和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平分秋色,与它具有较其它词类独特的区别性特征是分不开的。它作为一个独立的词类,属于语法范畴。事实上,语法和语义是密切联系的,这种联系是运载和被运载的关系;语法运载语义,语义选择语法形式进行运载。这种联系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因此,对量词不仅要作语法的分析,而且要作语义的考察。鉴于以上认识,笔者以隋唐五代各类有代表性的白话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对这一时期量词的语义特征归纳分析,权作抛砖引玉。 0:2如把量词看作一个“语义单位”(Semantic Units),它是由词类单位(ALL-inclusive Units)、选择性单位(Selectional Units)、词汇单位(Lexical Units)三个单位组成。 这三个单位分属于不同的层次,词类单位居最高层,选择性单位属中间层,词汇单位是最低层次。三个层次可用右图表示。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不妨以量词“张”为例, ┌ 纸 将为当时总烧却,检寻却得六十张。(《董永变文》) │ 鄣 屏风十三扇,画彰五三张。(《游仙窟》) │ 被 缕绳一双,锦被一张,与我为信。(《搜神记一卷》) 张┤ 镰 铧各壹礼,镰各一张。(《敦煌掇锁》) │ 机 赀财巨万,家有绫机五百张。(《朝野佥载》卷三) │ 琴 除此更无余箇事,一壶春洒一张琴。(《吕岩诗》) └ 弓 开库赐彫弓两张。(《王陵变文》) 以上各例中的“张”,它首先是具有词汇单位:它原是“施弓弦”之义,引申后有“撑开、铺设、扩展”之义,可用于修饰和限制可张开的弓箭,有平面的纸、被、以及织机、乐器。这样,“张”就具有了“纸、皮、被、琴、弓、镰”等语义选择单位,“张”的功能就是充当数词和这些语义选择单位联系的中介。上面只是其存在的,已实现的语义选择,除此而外还有其他隐性的、潜在的语义选择。因此,我们说“张”具有表数量的义位,且这个义位与原有义位无共同的义素,它的词类单位是量词。 下面我们分别就量词语义的三个组成单位加以分析。 1:0汉语量词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来自名词、动词,且都具有实实在在的词汇意义。罗日新从名词、量词之间的搭配关系将量词分为三类:为条状物体作计数单位的量词、为块状物体作计量单位的量词以及为颗粒状物体作计量单位的量词(注:罗日新《从名(或动)、量的搭配关系看量词特点》。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2期)。);邵敬敏按观察事物的角度也分为三类:外形特征类、非外形特征类、附容住所类(注:邵敬敏《量词的语义特征》(油印稿),1991年语法学研讨会论文。)。笔者在借鉴两位先生的基础上,也从词汇角度略作一番语义分析。 1:1客观物体的外形虽然千差万别,多姿多彩,但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客观的相似点,这种相似关系,在语义上有所体现。 (1)此实为相须,相须航一叶。(王周《艣》) (2)从此摩霄去非晚,鬓边非有一茎丝。(白居易《和集贤刘学士韦韩作》) (3)三山一线天,三峡万绳泉。 (孟郊《峡哀》) “一叶”量船,十分传神,描绘出小船轻巧灵活的特征;“一茎丝”使人联想到头发的形状;“一线天”的“线”用得得体,描绘出三峡之险。 因此,利用相似关系,象形法,可对量词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分,其中以点、线、面、块等为主: 点状:点、粒、颗、丸、滴等; 线状:线、条、杆、段、股、支、枝、根、茎、笙、株、道、行、缕、轴等; 面状:面、片、张、层、幅、方、重等; 块状:块、团等。 此外还有口状、眼状、轮状等等。 从来源上讲,量词由名词、动词转化而来,最初都是因为具有语义上的某种联系,比如,描写“月亮”的一组量词,在唐代文学作品中就有“一盘圆月”、“一钩月牙”、“一镜明月”、“一媚娇月”、“一弯新月”、“一轮明月”等。 (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莫梧桐深秋,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3)空有如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空城。 (欧阳炯《江城子》) (4)上弦如半壁,初魄似蛾媚。 (王褒《咏月赠人》) 它们之所以可用作“月亮”的量词,是因为它们与月亮有相似之处,曾作为月亮的喻体出现过。用它们做量词,既保留了原有的语义,又能显示出其独特的形象美。这类量词与名词组合时,主要表现一种摹状、比拟、描写的修辞作用。 1:2有些量词语义上体现了事物和动作之间的相关关系,强调事物外形的动作行为,尤其是该动作导致的结果状态。 (1)终去哭坟前,还君一掬泪。(白居易《伤唐瞿二首》) (2)一握抔髯一握丝, 须知只为平戎术。(贯休《塞上曲二首》) (3)稻田两顷,水磨一动。(《永兴军牒》) (4)乃装金银罗锦二十驮。(薛调《无双传》) (1)“掬”本为动词“用两手捧”,用为量词指“用两手捧的东西”,自然是少量的、小型的。但“泪”可用“两手捧”,足见其伤心至极。其他“握”、“动”、“驮”也是取其和“丝”、“磨”、“锦”之间具有某种动作关系。类似的还有堆、叠、担、把、捆、束、挑、截、抹、抔、缄、聚、封等,尽管有些不是由于某个动作造成,究其来源,无不由动词转化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