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刘熙(注:刘熙的生卒年史书无明确记载。此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推知。)为求事物得名之由来,缘声求义,论叙指归,著《释名》一书。后人多以为此书主观色彩较浓,凿空之见甚多。无庸讳言,刘熙《释名》的确存在很多带有联想特征的解释,这些解释几近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所定名的“流俗词源”,是一种“把难于索解的词同某种熟悉的东西加以联系,借以作出近似的解释的尝试”(注:(瑞士)费尔迪南·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本第244页。)。 刘熙作为对汉语词源筚路蓝缕的开拓者,一方面要受当时认知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也要受声训体例的限制,其书有相当一部分解释具有主观随意性,但不能说所有带有联想特征的解释都出于臆测。本文从《释名》中辑出带有联想特征或者可以说是流俗词源的声训308条, 粗略分析为以下几个大类: 一、说有所根,非出己臆类; 二、依据俚俗,方言作解类; 三、主观臆断,繁词曲证类; 四、描叙形象,摹拟声音类。 《释名》声训中最为人诟病的是第三类,对此我们要作具体分析。 《释名》把某词的象征意义看作该词得名的由来是不恰当的,但作为一种语义解释,并非毫无道理。按照近代西方符号学的观点,语词在传递交流信息时,有逻辑编码和美学编码的区别。逻辑编码反映的是词的直接意指,即可感觉到的东西;美学编码反映的是直接意指以外的东西。这样,语词就表现出两种意指平面:一种是技术意义,它建立在逻辑编码的基础上;一种是诗学意义,它是由接收者根据潜在的和由于使用而多少社会化和约定的阐释系统提供的(注:参见(法)皮埃尔·吉罗《符号学概论》“意义、编码与阐释系统”一节。)。例如: 人,仁也。(释形体八) 把“人”看成是“仁”这种抽象理性物的象征,就是一种基于美学编码的阐释学。《释名》中很多解释都属于阐释学的范畴,它反映了当时或在刘熙之前人们的认知能力和文化情境,应当承认在当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下面拟就以上四类作一分析。 一 《释名》中很多解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引用了前人故训中的声训。有的是直接引用,有的是间接引用,计有121条可分为两个小类: (一)与前人之说基本一致 此类的所占比重大,计有109条,再分为: 1、与前人之说明合例如: ①女,如也,妇人外成如人也。故三从之义:少如父教;嫁如夫命;老如子言。(释长幼十) 谨案:《白虎通义·嫁娶》:“女者如也,从如人也。在家从父母,既嫁从夫,夫殁从子。”与熙说一致。 ②章甫,殷冠也。甫,丈夫也,服之所以表章丈夫也。(释首饰十五) 谨案:《仪礼·士冠记》:“章甫,殷道也。”郑注云:“章,明也,殷质言以表明丈夫也。” ③鼓,郭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释乐器二十二) 谨案:《说文·五上·壹部》:“鼓,郭也,春分之音,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注:“鼓”、“郭”同入见纽,韵部阴入对转。) ④墓,慕也。孝子思慕之处也。《释丧制二十七》 谨案:《周礼·叙官》郑注云:“墓,丈夫云基,冢茔之地,孝子所思慕之处。” 此类还可举出59条。其中与郑玄注吻合者多达20条。其次是《说文》。郑玄与许慎都是东汉著名的经学大师,去刘熙不远,刘熙著《释名》受其影响是很自然的。此类以动词或形容词释名词的为多。象“女,如也”是典型的阐释学。而这种阐释在当时是得到社会特别是封建士大夫阶层的一致认同的,但不能认为二者就具有同源关系。尽管“女”与“如”在语音上多么接近(注:“女”、“如”同为鱼部,按“娘、日二纽归泥”说,纽亦同。),它们只是在美学编码的符号系统里才具有意义上的联系,即“女”与“如”的意义是人们通过联想而建立起来的。把女子看成是随从的象征是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积淀的结果。象这类声训反映的语义关系为什么得以流传,只能从语言的外部因素上去寻找,作为探索语词结构内部形式的例子显然是不妥当的。 2、与前人之说暗合 例如: ①怀,回也,本有去意,回来就己也。亦言归也,来归己也。(释姿容九) 谨案:《方言》:“来,自关而东,周郑之郊,齐鲁之间或曰怀。”又《诗·南山》:“既曰归止,曷又怀止。”《传》曰:“怀,思也。”《笺》云:“怀,来也。”可与熙说互证。 ②武,舞也。征伐动行,如物鼓舞也。故《乐记》云:“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释言语十二) 谨案:《乐记》郑注云:发扬蹈厉,象威武时也。 ③
,分也,众粒各自分也。(释饮食十三) 谨案:《说文·五下·食部》:“
,一丞米也(注:清·毕沅曰:“米才一丞,则未粘合,故曰‘众粒各自分’。”今本《说文》作“
,脩饭也。”疑有讹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