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本身是一个立体交叉网络,它不是一个封闭的、静态的系统,而且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总是处在运用之中。因此,语法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对词或句子进行孤立分析的阶段,而应着眼于实际运用中的语法结构,从语法结构在运用中和其周围的语言环境所发生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去进行观察和研究,以进一步探明语法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的规律,从而使人们更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任何句子在使用和交际中都不是孤立的,它必然存在于一定的语境中。而每一种具有特定形式框架和语义范畴的句型所存在的语境也具有其独特性。李临定先生称之为“句型场”(注:参见李临定《句法散论》,载《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1期。),不同的句型存在着与之相配合的不同状况的句型场。 本文试图分析“了[,2]”句(注:现代汉语中有两个“了”,一个用在动词后,以“了[,1]”表示,一个用在句末,以“了[,2]”表示。)的句型场。我们将句子出现的语境称为“句型场”。句型场可分为“句型前场”和“句型后场”。“句型前场”是指中心句型(如本文的“了[,2]”句)前边的语句系列,句型后场是指中心句型后边的语句系列。我们试图从分析“了[,2]”句在语段中的不同分布及其与句型前场或句型后场的相互联系中来揭示“了[,2]”句在语段中的运用规律。 1.“了[,2]”句是句型场的始发句 “了[,2]”句出现在对话或叙述中,作为始发句出现。它与句型后场的相互联系和关系主要有以下两种: 1.1.“了[,2]”句传达某种信息,其句型后场往往是对“了[,2]”句提示的信息进行反馈,如: (1)安娜:好久没爬山了,一口气爬这么高,真够累的了。 哈雷:好,我们在这儿休息一会儿再爬。(《中级口语》) (2)高开:大家都吃完了,王兰,拿水果吧。(《初级汉语课本》) (3)黄再兴:韦大哥已经到了新墟,只有二里路了。 杨秀清:叫兄弟们去迎接,——放炮!(陈白尘:《金田村》) (4)“我们要搬走了,想腾空房间清扫一下。”杨威说。(王毅捷:《信从彼岸来》) (5)石达开:天下的英雄都会齐在金田村了!大哥,再不起事,更待何时?(陈白尘:《金田村》) 在话语环境中,“了[,2]”句作为始发句,主要是提示某个信息,而其句型后场(以上例句中的划线部分)则是对信息引发出的某种意向作出反馈。如例(1)(4)是由“累了”、“要搬走了”引发出“休息一会儿”、“想腾空房间清扫一下”的愿望;例(2)(3)中的信息则引发出某种指令;例(5)中的信息是引发出某个观点。在话语中,发话人以“了[,2]”句所提示的信息可以由发话人本人作出反馈,如例(2)(4)(5),也可由听话人作出反馈,如例(1)(3)。 1.2“了[,2]”句提出某个情况(事实、现象、观点等),提请注意,其句型后场则是对此情况的按注、说明或此情况导致的必然后果。 1.2.1句型后场是“了[,2]”句的按注,例如: (6)如今你发了,穿名牌、住宾馆、吃香喝辣,可你的亲哥亲嫂却守着漏雨的小破屋啃窝头咸菜。(李洁非:《弗朗西斯科爸爸》) (7)老了,身体不行了,走动一下就气喘,写作久了也不行。(周而复:《在病重的时候》) (8)辛辛苦苦在田地里挖扒了一年的农民,从初一到十五也要一反常态了。平日俭省,现在挥霍;平日勤劳,现在懒散;平日肮脏,现在卫生;平日粗野,现在文明。(贾平凹:《腊月·正月》) (9)我忘却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一篇稿子写完,寄到编辑部,还没有发表出来,已经连题目都忘了。当别人叙述一年前或者半年前在某个场合与我打交道的经过的时候,我会眨一眨眼睛拉长声音说:“噢……”。而当我看到一张包含着我的形象的照片的时候,我常常感到的只是茫然。(王蒙:《忘却的魅力》) (10)我的病渐渐好起来了。证明之一,是我开始又有了对人的怀念、追思和恋慕之情……证明之二,是我又想看书了。(孙犁:《病期经历》) 以上例句中,“了[,2]”句的句型后场,都是对“了[,2]”句提出的事实、现象的按解注释。如“发了”,以“穿名牌,住宾馆,吃香喝辣”等后续句作为注解;“忘却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则以3个事例作为按解;“病渐渐好起来了”有“证明之一”和“证明之二”等来进行阐述。 1.2.2句型后场是“了[,2]”句的说明。例如: (11)我终于明白了,我无论如何打不进唐人街。广东话是这块地基上的最常用的语言,只会说英语和普通话是吃不开的。(王毅捷:《信从彼岸来》) (12)我早想通了,用这300万美元可着心过一辈子,怎么乐怎么来,老了眼一闭——知足啦!(李洁非:《弗朗西斯科爸爸》) (13)这一天终于来了。我活了五十多年,吃了那么多饭,那么多药,穿破了那么多双袜子,原来就是为了这一天,我成为真正的诗人了。(王蒙:《铃之闪》) (14)但他这怀疑立刻就打消了:传真机里传出一份来自Y国的电传。(钟道新:《特别提款权》) 例(11)至(14)中“了[,2]”句的句型后场是对“了[,2]”句提出的观点、感慨作进一步的说明,如“明白了”什么、“想通了”什么、“终于来了”的“这一天”是什么样的“一天”、“怀疑打消”的原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