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容斋随笔》称此书为《輶轩使者绝域语释别国方言》,“以‘代’为‘域’,其文独异。然诸本并作‘绝代’,书中所载亦绝无绝域重译之语。洪迈所云盖偶然误记。”洪迈的说法见《容斋三笔》卷十五,《提要》指出洪氏误记是正确的。但是认为扬雄《方言》“所载亦无绝域重译之语”,则欠妥当。 一 “绝域重译之语”就是通常所说外来词。根据近人研究,在《方言》里面确实有一些外来词。不妨举几个例子。 虎,陈魏宋楚之间谓之李父,江淮南楚之间谓之李耳,或谓之於
。自关东西或谓之伯都。(第八) 这条材料里面记录了好几个表示老虎的词。除其中“伯都”一词今天还没有弄清楚它的来源外,其余几个词都是古代其他民族语言的词。 先说“李耳”,在汉代的文献里面不乏用例。如: 《易林·比之丰》:“李耳汇鹊,更相恐怯,偃尔以腹,不能距格。” 又《随之否》:“鹿求其子,虎庐之里。唐伯李耳,贪不成许。” 今天湖南西部的土家族把雄虎叫li pa,雌虎叫li ni。根据古音学的知识,li pa正好和“李父”相对应,li ni正好和“李耳”相对应(注:参看王静如:《关于湘西土家语的初步意见》,《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四辑,1955年。潘光旦:《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巴人》,同上。)。“李父”和“李耳”表示的是虎的不同性别,扬雄记录的时候把它们说成是不同地域的差异了。 “於
”一词在上古的文献里面就已经出现。《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於菟”就是《方言》里面的“於
”。它是古代楚先民的词,不是汉语固有的。陈士林先生考证出这是一个古彝语的词(注:参看《楚文化史》页99-100,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土家语和彝语都属于藏缅语族的语言。又如: 貔,陈楚江淮之间谓之
,北燕朝鲜之间谓之
,关西谓之狸。(同上) 这是讲野猫一词在当时各个方言里面的情况。郭璞《方言注》在“
”字下说:“今江南呼为
狸。”《方言》的这条材料在曹魏张揖编写《广雅》的时候也收录了,但是把“狸”写作“貍”。戴震作《方言疏证》指出:“貍、
一声之转,
貍转语为不来。故《大射仪》‘奏狸首’郑注云:‘貍之言不来也。’”“
(貔)”,“
”、“狸”和“
狸”、“不来”应该是相同的词,它们原来带有pl-的复辅音,由于语音的变化,关西称为“狸”,保留了边音声母,北燕朝鲜称为“
”,保留了双唇音声母。今天黔东苗语称猫为pi、pai正好和“貔”相对应。而川滇黔苗语称猫为pli、ple正好和“
貍”、“不来”相当(注:张永言:《语源小札》,《语言学论集》页202,语言出版社,1992年。)。这应该是一个苗瑶语族的词。再如: 野凫,其小而始没水中者,南楚之外谓之鷿
,大者谓之鹘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