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应该有一个严格的语音标准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福堂 北京大学中文系,邮编:100871

原文出处:
语言文字应用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国家语委的领导下,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正在顺利推行。通过这一工作,普通话的推广将能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不过笔者感到,普通话的语音标准还有不够严格的问题。而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的准确和完整。

      早在50年代,大家就已经知道“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了。1955年,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曾就普通话语音的规范问题做过两点结论:一是“必须首先确定标准音的具体内容”,二是“普通话词汇的语音规范有不确定的也必须把它确定下来”。(罗常培、吕叔湘《现代汉语规范问题》)此后普通话审音委员会从1957年到1963年分三次发表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初稿,1985年修订后正式公布推行,这就在一个阶段中解决了词语读音的规范问题。同时以北京音作为普通话的语音标准也肯定了下来,外地人学说普通话中出现的问题,诸如尖团音混乱,声母n l混同,声母z c s和zh ch sh混同,韵母en in uen ün和eng ing ong (ueg) iog混同以及出现入声字促调等,都有了判断正误的标准。

      不过北京语音作为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实际上还有宽严之分。宽,是和外地口音相对时说的。相对于外地口音,以北京语音作为标准就可以纠正前述学说普通话时出现的问题。严,是就北京话内部分歧说的,就是“不应该认为普通话是个大杂拌,以北京音为标准,但不采用北京土话”(见《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纪要》)。但这个标准却没有得到明确,至今如此。

      由于这个严格的标准不明确,学说普通话中就不可避免仍然有一些字音不标准的情况存在,而且不但见于一般人的口语,也见于广播电视中理应说一口标准普通话的场合如新闻等节目。比如北京土话中有一种“女国音”,它的特点是把齐齿撮口呼韵母前的声母j q x 念得像z c s,听起来很像是“尖音”。作为一种社会语言学的现象,这种口音只限于女性,而且和女性的青春相联系,绝不见于男性。但目前不但北京许多女性在说普通话时还没有消除这种口音,而且在广播电视中还能听到个别男性说“女国音”,人数还有增加的趋势。又如北京话零声母合口韵字的w本来音值一直是圆唇音的[u],但近二三十年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果它后面的主要元音不是圆唇音u和o,这个介音就变成唇齿部位的[v],如“瓦”[va]、“歪”[vai]、“为”[vei]、“晚”[van]、“温”[ven]、“王”[vaη]、“翁”[veη]。这一现象既和地域分布有关,也和年龄层次有关,目前还在发展之中。这种口音自然也影响到许多人学说普通话。(不过近年来广播电视中倒是很少听到这种口音了。)

      以上两种语音现象是比较容易辨认的。北京话中还有一些不易分辨的分歧很影响人们学说普通话。以韵母ian和üan的音值(它们出现分歧也许还有外来的因素)为例。

      

      上述各著作中两个韵母读音分歧的情况,和一般人口音中的情况几乎完全相同。既然连学者们也这样意见纷纭,一般人口语中混乱不一也就不足为奇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不在严格的意义上明确北京语音作为普通话语音标准的具体内容,不标准的读音恐怕是难以杜绝的。

      以上还只涉及到北京语音的个别事实。实际上北京语音作为一个语音系统,它的内容应该包括声母、韵母、声调,声韵调的配合规律,字音在语流中音变——儿化、轻声、变调——的规律,以及语句的语调等众多方面。目前由于严格的语音标准不明确而产生的读音分歧也差不多涉及到了音系的各个方面。因此笔者以为,目前该是明确普通话严格的语言标准的时候了。北京语音作为一个系统,各方面都有必要加以规范,确定一个严格的标准,让人们在口语交往和信息传播中遵循。

      要确定这样一个严格的普通话语音标准,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具体做法可以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先按宽的标准再次清理外方言影响造成的问题,汰除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一些新的外地口音,比如粤方言的声韵配合(如“谢”字念成[se])和港台的广播腔(如不是疑问句式也用上扬语调)等,它们至今还没有从内容较为轻松的广播电视节目中绝迹。扫清外围,余下的就是真正属于北京语音标准的问题了。第二步才是按严格的要求汰除北京土音成分,使北京音系归于纯粹,以此作为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建立这样的语音标准需要经过充分的研究和讨论。也许还要考虑到由于语言演变而引起的北京语音本身的变化。比如北京话合口韵零声母字w分化出[v]是一个正在发展的语言现象,目前的规范和日后可能出现的事实如何协调,恐怕会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语音系统的规范,比起字音异读的规范来,难度不在于量,而在于质。让所有学说普通话的人都掌握这一规范,说得标准,要求也许是高了一些。但作为汉民族共同语,这样的标准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这样的标准,语音分歧现象就会长期继续下去。而标准建立起来以后,倒是可以区分等级,实事就是地分出宽严不等的要求。比如对广播电视中新闻一类的节目,由于播出的常常被认为是标准的普通话,是学说普通话的榜样,要求就应当很严。其他各种情况下则可以有不等的稍宽的要求。这种宽严不等的要求可和目前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各个级别相结合。这样,在推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时,才有可能做到真正推广普通话的标准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