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有节奏的。可一讲起汉语节奏,人们往往会想到韵文、想到律诗;似乎唯有讲“平仄”且“协韵”的文字才有节奏规律可寻。然而,汉语节奏不只存在于韵文中。美学家朱光潜早就强调过散文节奏的重要性。他指出“散文的声音节奏,在西方虽有语音学家专门研究,在我国还很少有人注意。”(注:朱光潜《艺文杂谈》第80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其实,不但语言有节奏,“宇宙间的事物没有一样是没有节奏的:譬如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四时代序,这便是时令上的节奏;又比如高而为山陵,低而为溪谷,陵谷相间,岭脉蜿蜒,这便是地壳上的节奏。宇宙内的东西没有一样是死的,就因为都有一种节奏(可以说就是生命)在里面流贯着的。”(注:郭沫若《论节奏》,《创造月刊》1卷1期1926年3月。) 如果说艺术家的任务是要在一切死的东西里面看出生命来,在一切平板的东西里面看出节奏来;那么,语言学家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在语言艺术中看出生命来,在散文和口语中看出节奏来。这就需要探讨语言节奏的规律。长期以来,对汉语节奏的规律还没有深入研究。在我们对汉语节律的考察中才认识到“节奏”是语言的灵魂,探索其规律是研究节律的关键。我们这里所说的节奏是包括了散文、 口语在内,指从音节组成词句,乃至段落、篇章,即整个语音链上语音对立统一的组合规律。首先要了解语言节奏的定义,然后再探讨汉语节奏的规律和特色。 1.什么是节奏 语音的各种对立因素成周期性组合的结果便形成了节奏。具体地说,语言节奏是指语音的高低、轻重、徐疾、长短及音色的异同在一定时间内有规律地相间交替回环往复成周期性组合的结果。出现在语音链上的这些对立统一的因素越多,则声音就越优美。若违背了节奏规律,语音链读来就会生涩拗口。语音由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大要素构成。这些要素都可以形成对立因素。比如高音和低音、重音和轻音、长音和短音、音长和音空,以及由音色形成的声母和韵母等等,都可以构成汉语节奏的对立因素。若只有一种因素,便不可能形成对立;没有对立因素便不能形成节奏。所以对立因素是形成节奏必不可少的条件。但语音链上只有对立因素而没有周期性组合,也同样不可能形成节奏。所以,形成节奏的要素:一是对立因素,二是周期性组合,二者缺一不可。 2.汉语节奏的周期模式 汉语节奏周期(包括准周期)模式有三种:往复型、对立型、回环型。三种周期模式结构如下: 2.1.往复型周期模式 排列为“AB—AB”、“ABC—DEC”。如: (1)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声调往复) (2)挂羊头,卖狗肉。(声韵往复) 2.2.对立型周期 排列为“ABB—BAA”、“ABA—BAB”。如: (3)登泰山而小天下。“平仄平/仄平仄”(声调对立) (4)山不在高,
(语调对立) 2.3.回环型周期 排列为“ABC—CBA”、“ABC—CDE”。如: (5)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音节回环) 无论是往复型、对立型还是回环型节奏周期,都是语音的对立因素成周期性组合的结果。散文不能押韵,但必须有节奏;没有节奏的散文和口语都是不可取的。如: (6)
例(6)音节匀称,节律和谐。朗读时重音、轻音、音长、 音顿交替配置,加上抑扬顿挫的语调,构成了语音链上丰富的节奏形式。前 6个等言句出往复型周期;“有花有实,有香有色”两句“仄平仄平—仄平仄仄”的声调序列也出往复型周期;前4句有“有×有×, 有×有×……”是同声韵和异声韵对立统一出往复型周期;前6 句的语调对立统一组成3个往复型大周期(分两个层次)。 因为语音链上具有多种节奏形式,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和表现力。 3.汉语节奏的形式 汉语节奏的形式是由汉语自身的语音特点所决定的。由音高、音强、音长及音色的异同对立统一成周期性组合的结果,就产生了语音链上的音顿律(d)、平仄律(p)、声韵律(s)、长短律(c)、快慢律(k)、重轻律(z)和扬抑律(y)七种节奏形式。 3.1.音顿律节奏形式(d) 汉语音节都由声、韵、调组成,音节时长大致相当,写下来一个音节就是一个汉字,这为形成汉语的音顿律节奏创造了条件。由等音节或等音步句组成语音链上的等音长和音空交替成周期性变化,就形成音顿律节奏。音顿律最明显的是等言诗,每句字数相等,一句就是一个音顿律周期。散文和口语中的排偶句也存在音顿律。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占总词数73.6%的绝对优势,形成汉语的双音节音步节奏。音步词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或者是两个不成语言单位的音节。双音节音步是汉语音顿律的主要形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