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在新世纪到来之前,回顾一下本世纪,尤其是六十年代以来语言科学的发展,无论对语言科学本体,或是对个体自身都不无意义。这里概括了四个问题作为个人学习的总结:①语言研究的历史分期;②当代语言学的发展趋向;③中国理论语言学的概况;④今后研习的方向。本文是总结的第一部分。 1 语文研究的开端 人类对语言的研究,从发生学的角度看是与语言的产生同步的。远古时期关于语言的种种神话及咒语谶言,应该说都是先民对语言的一种认识,一种不自觉的“语言研究”。发生在公元前四、三世纪前后的古印度、古希腊、罗马及古代中国为解经读典的语文研究是人类对语言的认识一次质的飞跃——由崇神转向实际应用。作为转向的历史标志是古印度的《梵语语法》(Panini,B.C.400)、古希腊的《 希腊语语法》(D.Thrax,B.C.100)、古罗马的《拉丁语语法》(M.Varro,B.C.116~B.C.27)。 2 传统语法与历史比较语言学 2.1 传统语法。 古希腊人从Plato(B.C.429~B.C.347)、Aristotle(B.C.384~B.C.322)起, 就开始从哲学的角度来诠释语言中的某些语法事实。尽管其目的不是研究语言理论,而是探究语言背后的普遍理性,但他们在讨论哲学真理的同时,却提出了一系列的关于语法单位、类别及范畴,为后来的语法体系的建立做了开创性的工作。Dionysius Thrax 集其前辈研究之大成,体系化为《希腊语语法》,完成了以分析描写语言现象本身为目标的传统语法的奠基性工作。此后的语法研究都在Thrax的基础上进行阐发与修补。 古罗马人M.Varro几乎原封不动地继承了《希腊语语法》的体系,建立了《拉丁语语法》。公正地说,《拉丁语语法》虽无创建之功,但有传递之劳。正是通过它,将希腊人的语法智慧传遍了欧洲,开创了拉丁语法的辉煌时代。到了18世纪达到了顶峰,以模仿拉丁语法的俄语、法语、德语及英语等具体语言的语法体系相继出现。 传统语法以其实用性、规定性、典范性和语义性为其特征。其核心原则是规定主义。正是这一原则成了其继续发展的极大障碍。这一局面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初,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由于中世纪拉丁语在欧洲的称霸地位,导致理论思想上的错觉,似乎拉丁语法就是人类的普遍语法。再加之当时流行的唯理主义哲学的影响,1660年在法国产生了《普遍唯理语法》(A. Arnauld, 1612 ~1694 and C.Lancelot,1615~1695)。《唯理语法》是一部系统地运用唯理主义哲学的理论来解释传统语法体系的经典性理论著作。《唯理语法》的作者们在300多年前所提出的“人类理性是共同的, 因此人类的语言和语法也有共同性”的命题,和传统语法一样,至今仍有启迪作用。 传统语法在本世纪前五十年里,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时期,其成就突出表现在英语语法的著述上。然而具有戏剧性意味的是英语语法的巨著都不是英国人写的。如荷兰学者H.Poutsma 的五卷本《最新英语语法》(1926~1929)和E.Kruisinga的三卷本《当代英语手册》(1931~1932),丹麦学者O.Jespersen 的七卷本《依据历史原则编著的现代英语语法》(1909~1949)。面对着如此情势,英国人由敬慕自愧,转而发愤进取。经过23年的“卧薪尝胆”,终于由R.Quirk 等人通过实地“英语用法调查”,获取了当代的(而不是历史的)、多语域的(而不是单纯的名篇誉著的)、日常通用的(而不是单纯文献的)千万语词的现实语料,并在此基础上,于1972年完成了长篇巨著《当代英语语法》(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此后, 又经过十三年的磨砺,Qurik们以自己卓绝的鉴别力, 吸收利用当代语言学的新成就、摒弃其偏见的基础上,将《当代英语语法》重新加以扩充与修订,形成了《英语语法大全》(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Language)这部居当代英语语法理论之颠的举世名著,于1985年问世。传统语法在人类对语言的研究史上从来没形成旗帜鲜明的学派,然而它却在批评中不停地前进,从Poutsma、Kruisinga、Jespersen到 Quirk,他们的著作今天仍是英语学习与研究者及语言理论研究者们的案头珍藏。 2.2 历史比较语言学。人类历史进入十九世纪后, 随着社会思想的大变动,人们对语言的研究表现出空前的热情,开始运用历史比较的原则,分析说明各种语言现象,从而使语言研究脱离了语文学的窠臼,步入科学的轨道。经过欧洲学者一个多世纪的努力,语音演变规律被发现,语言间的亲缘关系被证明,语言的谱系关系被建立起来,以上即史称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得益于三个条件:①历史主义哲学思潮的刺激;②世界语言标本的搜集,为其产生作了资料上的准备;③梵语资料的发现及其在比较研究中的应用,使欧洲人惊异地发现:梵语与欧洲主要语言间有着历史的渊源关系。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启蒙者W.Jones (1746 ~1794 )和F. vonSchlegel(1772~1829),前者1786年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宣布梵语与欧洲主要语言同出一源,后者在1808年的《论印度人的语言智慧》一书中,首次使用了“比较语法”这一术语,并指出“比较语法将给我们关于语言谱系的崭新知识”。鉴于Jones和Schlegel 二人都只是列举了一些语言事实,未能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而完成历史比较语言学奠基工程的是丹麦的R.Rask(1782~1832)、德国的F.Bopp(1791~1867)和J.Grimm(1785~1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