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结式”也称“述结式”。这一术语最早见于吕叔湘主编的《现语汉语八百词》一书中,它指由动词带表示结果的补语所组成的句法结构,如“打破、喝醉、洗干净”等。这一句法结构是汉语特有的,它颇具特色,而且使用频率又很高,因此,早就引起了语法学者的关注,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成了语法研究的热点。语法学者们对动结式的研究是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的,本文试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八十年代以来动结式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一 在句法平面上,语法学者对动结式较有新意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结构中心 以往的语法学者,一般把动结式看作是一种主从的向心结构。认为前项“动”是结构中心,后项“补”是从属成分。张志公(1952)指出,前头被补充的词是主体,后头补充的词是从属的。吕叔湘、朱德熙(1952),丁声树(1961)等都有大致相同的看法。 李临定(1984)对此提出质疑。他参考了布龙菲尔德关于向心结构的理论,提出了一种验证汉语偏正结构的方法:“句子里边的一个双成分结构,如果省去其中一个成分,保留另一个成分,保留的这个成分的句法功能未变,整个句子结构的性质也未变,同时整个句子的语义关系是一致的,这样的成分是‘正’(中心语),否则是‘偏’”。例如: 我已经吃饱了我已经饱了?我已经吃 小孩子吓哭了小孩子哭了?小孩子吓 我听懂了你的意思我懂了你的意思?我听了你的意思 这些句子通过省“偏”留“正”的验证,证明了句中动结式后项“补”都是“正”。据此,他认定动结式的结构中心是“补”而不是“动”。 詹人凤(1989)修正了李临定的结论,他指出“补正动偏”就两个表述的句式而言,这种论断是正确的,但就一个表述的句式而言,仍然是“动正补偏”。詹人凤虽然对李临定的结论作了修正,但他确定动结式结构中心的原则和方法却与李临定是完全相同的。 马希文也有类似的看法,他(1987)指出,“在一个句子(或句式)里增加一些词语得到一个新的句子(或句式),而原有词之间的语义关系维持不变,新的句子(或句式)就叫做原来句子的扩展。”他认为,“衣裳晾干了”是“衣裳干了”的扩展,而不是“衣裳晾了”的扩展。 可见,李临定、马希文、詹人凤都把动结式的“补”视为结构中心,中心语“动”看作从属成分。 范晓(1985)认为,“结构中心是指抽象的语法结构体内部结构关系的中心,他决定于内部成分间的相互关系。汉语的主从结构,从属成分(定语、状语、补语)跟核心成分(中心语)的关系,表现为修饰被修饰、限制被限制、补充被补充等关系。而结构中心总是固定在被修饰、被限制、被补充的那个成分上。”他并指出,布龙菲尔德的“形类对应验证法”不适于确定汉语的主从结构;李临定省“偏”留“正”的“职务替换验证法”用来确定动结式的结构中心,往往会得出一些很不一样的结果,有的结构中心在“动”上,如“武松蛩懒艘恢焕匣ⅰ保挥械脑凇安埂鄙希纭八丢了一双鞋”;有的是多中心,如“我已经Щ崃肆矫磐庥铩保挥械氖俏拗行模纭八昏了我的脑袋”。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在汉语中确定结构中心的方法,即“成分扩展验证法”。动结式V-R(V代表“动”,R代表“补”)扩展的形式特征是:能插入“得”或“不”,扩展成“V得R/V不R”和“V得R/V得不R”等,扩展后的R是对V进行补充说明的,所以V-R中,V是结构中心,R是从属成分。 范晓的见解,有理有据,说服力较强,使问题的讨论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二)及物和不及物 朱德熙(1982)指出,“带结果补语的述补结构跟动词一样,也有及物和不及物的区别。”“值得注意的是述补结构之为及物的或不及物的跟充任述语的动词及物不及物没有必然的联系。”比如,“哭”是不及物动词,可是述补结构“哭哑”却是及物的,反之,“买”是及物动词,可是述补结构“买贵了”却是不及物的。那么,影响动结式及物与不及物的因素是什么呢?李小荣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李小荣(1994)认为,动结式的及物与不及物与其类别有关,她从补语成分的特点,把动结式分为甲、乙两大类。 甲类动结式,其补语都是一些粘着的,表抽象结果意义的成分,常见的又有八种,其中“动+上”、“动+着(zháo)”、“动+中”三种格式,无论述语动词是及物还是不及物都能带宾语,这类动结式是及物的。如“往上、踩着、看中”等。其余五种,“动+完”、“动+好”、“动+掉”、“动+住”、“动+成”每一种格式都是有的能带宾语,有的不能带。分化条件取决于述语动词的语法性质,述语动词为及物动词,整个动结式能带宾语,是及物的,如“吃完、学好、卖掉、抓住、弄成”等。述语动词为不及物动词,整个动结式不能带宾语,是不及物的,如“笑完了、滑掉了、愣住、走成、坐好”等。 乙类动结式补语成分是一些表示具体结果意义的动词或形容词。从补语的性质来看,又分成两种:一种是,补语为及物动词,不管述语动词是及物还是不及物,都能带宾语,这类动结式是及物的,如“学会、跑丢”等。另一种是,补语为非及物动词的,这类动结式有的能带宾语,有的不能带,其决定因素是补语的语义指向。 1.补语语义指向施事或动作的,无论述语动词是及物,还是不及物,这类动结式一般都不能带宾语,是不及物的,如“哭傻、变乖、打重”等。 2.补语语义指向受事的,这类动结式能否带宾语,主要取决于补语所表示结果的语义性质。(1)补语主要表示预期结果的,又有两种:一是,补语后必须加“了”的,该类动结式不能带宾语,是不及物的。如“炸脆了、烧温了、煎黄了”等;二是,可加可不加的,这类动结式都能带宾语,是及物的,如“挺直脖子,冲破了重重枷锁”等。(2)补语表示预期结果偏离的,如“买贵了、炒老了,挖浅了”等。该类动结式都不能带宾语,是不及物的。(3)补语是表示一般自然结果的,如“割痛、尿湿、擦亮”等,该类动结式都能带宾语,是及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