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汉语口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存在大量明显不同的表现形式。历史记录表明在中国这些不同实体叫“方言”,在西方常常称之为"dialects",这至少在公元前第1000纪元就出现了。300年来,它们已经成为汉语语言学历史的核心。的确,一部中国口语史可以定义为一份从汉语方言最早的可构拟形式到现代语音、语法和词汇发展的总结。 汉语方言史和中国人的政治和社会历史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当原来在北方居住的中国人移居到其它地区时,这复杂的过程就深深地烙印在语言中。为了研究方言史,有必要发展和持续改善汉语发展史理论。 汉语史的传统理论 汉语史第一朵盛开鲜花似的理论是由高本汉提出来的。这朵鲜花在过去70年里对汉学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仔细检验这个系统的明确主题和它所蕴含的假设很有价值。这个理论最成熟的形式在高本汉(1954)的《中上古汉语音韵纲要》中得到了反映,现在我们转到源头上来。 高本汉理论的核心部分是他的“中古汉语”,对此他认为: 我们用“中古汉语”指代《切韵》纂集的公元600年左右的语言,其实质就是陕西长安方言。在唐代,这一方言变成了一种共通语,除沿海的福建省之外,全国各州县的知识界人士都说这种语言。 在脚注中,他是这样精细描述的: 它代表各地最底层的民众保存着本地区的方言俗语,许多地方的土话里仍可以分辨出中古方言的痕迹。但是共通语却极为广泛地传播开来,并且被从最高级官吏到中下层的绝大多数人所接受了,从而成为几乎是全部现代方言的母语(福建及邻近地区的闽语除外)。《切韵》韵类和各个现代的方言的韵类之间的严整对应关系确凿表明,《切韵》描写的是一种实际存在过的,单一的语言,而不是许多近来的学者所论述的那样,《切韵》是一种人造的,由各方言中参差成分所构成的折衷混合的语言。 往上倒推,我们看到一个高本汉论述上古汉语的最早阶段(同上引书): 上古汉语……就是西周时期(从公元前1028年起)河南地区的语言。揭示上古语音,一方面根据《诗经》和其他上古文献的韵脚,一方面是根据谐声字。后面我们还看到(P271)。 研究上古汉语以便试图重新构拟它的声韵系统。我们自然要根据已经构拟出来的中古汉语。现代方言并不能反映隋代《切韵》以前的东西(唯独闽方言有时指更早一些)。 首先,我们注意到高本汉的理论和音韵学联系得很紧。尽管他把他的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当作一种实际的口语,在高本汉的著作里,上古汉语是界定这些方言的,并且给了他们确切身份。我们不知道高本汉对这些特殊方言的语法系统和词汇系统是怎么考虑的。因为他很少提到这些问题。无论如何,中古汉语对高本汉音韵系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实际的口语则是具体的。 高本汉清楚地论述了中古汉语是公元600年陕西南部的长安方言。另一方面,上古汉语则是公元前1000年河南地区的语言。 这种较早的形式被白人直接继承下来了。而具有通过书面材料的是中世纪的长安方言声韵系统,也“自然地”作为构拟河南周代的声韵系统的基础。因此,高本汉认为长安方言与河南方言好象是同一方言的不同历史阶段。 高本汉认为中古汉语同时代的长安“俗语”之外,其它地区也存在方言。但这些方言在唐代以前并没有形成他的历史模式。他直接论述在唐代长安方言变成了一种共通语。这一论段非常重要。注意这种假设似乎没有根据有关这样一种共同语的历史记录。同时或后来涉及它的早期来源等等。相反,它的存在是从现代方言的文读特点和《切韵》的声类之间推断出来的。忽略了实际口语的价值。高本汉似乎认为这种共通语是一种声类系统,而不是完整的语言。从没有人提到共通语的语法而且它的词汇与《切韵》中的整体特点也不一致。 高本汉的唐代共通语的论断涉及社会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假设,这儿保存了这方面的资料。例如,他矛盾地陈述唐代的中国社会存在一个上层阶级,包括“高级官员”和一个“中下层的中产阶级”。他又假设可能至少一个中产或一个上层的中产阶层。下面有一个中下层的中产阶层,至少是“人口的最底层”。他对这些问题有个矛盾的假设,即这些社会阶层都有独一无二的言语习惯。他设想的特征和19世纪后期有人在欧洲北部遇到的相一致,在唐代中国共通语和历史社会的现实之间相似性还有问题。 高本汉论述每一个人都使用过唐代共通语,一直到中下层的中产阶级,同时这些底层成分还大量保存在土话之中。不管如何,共通语最终似乎要战胜并取代“俗语”。因此,现在前唐方言的痕迹仍然很明显地保存在各种土话之中。它将似乎只是“明显的”而已。因为它们是不规则的,等等。“规则”和《切韵》系统并不一致,这种规则的材料来自这种共通话,共通话的存在表明规则材料的存在。 简而言之,高本汉的历史理论把公元前1000年的河南方言假定为上古汉语,而公元600年的长安方言又直接起源于它,我们称为中古汉语。中古汉语变成唐代的共通语,这种共通语代替了其它各种通行的土话。首先在低层次和高层次的阶层中,后来变得更普通了。汉语历史语言学是对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和中古汉语到现代方言的“非土语”因素发展的研究。 传统理论的修改和阐释 高本汉在40年期间一定程度地修订了他的理论。起初,上古汉语的观点,现在更常见的是叫“古汉语(old chinese)”。这种古汉语已经从起初狭小的领域拓宽了。例如,李方桂认为它是周代华北平原的语言(李 1983),这种语言可能在这个拓宽的地理区域内成为各种后起形成的祖语。最近,Baxter(1992.24)把“周代早期和中期的各种汉语”定义为古汉语,并且谈到“我们说的各种方言和古汉语的各个阶段”。当然,这种上古/古汉语的观点,比高本汉的观点拓得更宽。但是在同一阶段中Baxter谈的“古汉语的构拟”作为一项特殊的任务与语音研究其独特的关系。表示高本汉主要语音观点在现代汉语史的理论中仍然处于摇摆不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