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佛经与后汉词语例释

作 者:

作者简介:
何亚南 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邮编:210093

原文出处:
古汉语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汉译佛经和正统文献中的某些词语,孤立地看,有时我们很难对它们作出较为恰当的解释,或者不足以看清词义的来源。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探讨,或许问题就比较容易说清。本文主要从后汉佛经与正统文献相互印证的角度,对三条词语的释义或词义来源作些粗浅的描述。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教。

      【适无】表示“均无、都无”之义。“适”常用在否定词之前,表示一种完全的否定,在这种场合,用法略等于“了”,是当时的新生义。例如:

      若有菩萨行般若波罗密时,当作是随,当作是念,当作是入,当作是视,去离谀谄,去离贡高,去离强梁,去离非法,去离自用,去离财富,去离侥倖,去离世事,弃身不惜寿命,适无所慕,但念佛所行事安隐。菩萨行能如是者,得佛不久。(《道行般若经》卷九,8-470C)(注:本文所引佛经文例均据台湾新文丰公司影印日本大正版大藏经;例后的数字依次为册、页数,abc表示同页上中下栏数;著录大致依据齐鲁书社1991年版《吕澄佛学论著选集·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

      尔时昙无竭菩萨持深经好语语萨陀波伦菩萨及五百女人言:“多贺来到,得无疲倦?他所勅使、所欲得者,莫自疑难。我是度人之师,适无所爱惜。”(同上,8-473b)

      譬如幻师化作象本无所有,般若波罗蜜亦本无所有如是;譬如虚空适无所住,般若波罗密亦适无所住如是。(同上,8-475a)

      譬如地,一切人随其所种,其地亦不置人也,如是发意,菩萨自致乃成佛,饶益十方人,亦适无所置也。(《遗日摩尼宝经》,12-190b)

      如是无有能过者,离我所想、自我及是我所,都无有是也。信于空及佛法,行不沾污于世,不著于世间,从冥入明,适无所因。(同上,12-193b)

      菩萨清净行禅波罗蜜,凡有三十二事。何谓三十二事?……九者适无所著,是为净。(《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中,15-357c)

      上举六例“适无”全是“都无”之义。第五例“都无”、“适无”错出,词义犹为明显。“适”也可以用在否定副词“不”之前。例如:

      心一反念,佛悉在前立,一切适不复愿,适无所生处,十方不可计佛刹悉见。(《般舟三昧经》卷上,15-904a)

      不爱身,亦不爱命,不乐于五道,悉晓了人于法、于佛法中,是故为戒。适不在中边止也,中边不著,不著不缚,譬空中风,是为持戒名及种无所止也。(《遗日摩尼宝经》,12-193b)

      偶或“适”也可通作“敌”。例如:

      般若波罗蜜无有形,故般若波罗蜜敌无所爱,敌无所憎。(《道行般若经》)卷八,8-466c)

      “敌无”就是“适无”。以上所举文例,都出自支娄迦谶译经,后汉其他人的译经中未见其例。“适”字的这种用法,后世译经中也见沿用。例如:

      诸经法净,适无所因,佛所作为变化无极。(吴·支谦《大明度经》卷五,8-503c)

      我是度人之师,适无所爱惜。(同上,8-505b)

      《大明度经》是《道行般若经》的同本异译,译文显然是受到了原译的影响。

      文献例证告诉我们:“适”的这种词义的产生,与“齐”、“均(钧)”等词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

      夫禀气等,则怀性钧;怀性均,则形体同;开体同,则丑好齐;丑好齐,则夭寿适。(后汉·王充《论衡》卷十八《齐世篇》)

      且岁、月审食,犹人口腹之饥必食也;且为巳、酉地厌胜之故,畏一金刀,惧一死炭,岂闭口不敢食哉?如实畏惧,宜如其数。五行相胜,物气钧适。(同上,卷二十三《时篇》)

      上举两例说明后汉时“等”、“同”、“齐”、“均(钧)”、“适”义同,都有等同之义。后汉“适等”一词常见,为同义复词,就是“均等”、“齐等”之义。例如:

      文章多少,拟其大数,不必适等。(后汉·赵岐《〈孟子〉篇叙》)

      贤者当莫著,亦莫不著。虽不著、莫不著,是为泥洹。禁戒不在死生,亦不在泥洹;智黠适等,度脱见黠,亦不在死生,亦不在泥洹。(《遗日摩尼宝经》,12-193c)

      作百种味饭具,用佛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贫穷、乞丐者,其饭适等。(《般舟三昧经》卷下,13-914c)

      其意已力,无所不晓,于好于丑,其心适等。(《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下,15-361b)

      由于“适”与“齐”、“均”义同,因此也就逐渐沾濡上了这两词的副词之义“都”。例如:

      《春秋》十二公,犹《尚书》之百篇,百篇无所法,十二公安得法?说《春秋》者曰:“二百四十二年,人道浃,王道备,善善恶恶,拨乱世,反诸正,莫近于《春秋》。”若此者,人道、王道适具足也。(《论衡》卷二十八《正说篇》)

      例中的“适”即是副词“都”之义,这是目前所见到的较早的用例,它不必附着在否定词之前。

      由于汉语中这类副词原来就很发达,而且“适无”在表义方面也不如“了无”来得简截明了,这种先天的不足,使得这一词义最终没有被人们广泛接受。也由于这个缘故,“适”的“都”义一直没有受到人们的注意,通行辞书均不收立此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