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生成语法诞生到现在的50年中(1957-1997),来自许多语言的材料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对生成语法理论的构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汉语研究是其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有影响的一个部分。最近,黄正德等(Huang and Li 1996)对此做了专题性的总结,石定栩(1997)对该书做了评介。笔者基本上同意他们的看法和评价。 不过,作为国内培养并在国内从事生成语法研究的学者,笔者也有一些可能与海外同行不尽相同的感触。一方面,笔者对生成语法中的汉语研究(以下简称“生成汉语研究”)所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的评价,然而,在另一方面,笔者也感到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存在某些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笔者认为,生成汉语研究中最严重的一个不足是其在基础建设上的薄弱,而这一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在研究课题上变动不居造成的。本文的目的在于证明这一不足的存在,分析它的后果,并就如何弥补这一不足发表个人的意见。 为篇幅所限,本文的论述只根据用英语写作的论著,而不谈国内学者的研究,因为前者是当今生成汉语研究的主体部分,而且后者也为大家比较熟悉。(注:不妨说,笔者的批评意见也适用于国内的生成汉语研究,包括本人的研究。)另外,本文只谈句法学方面的研究,不涉及音系学的研究。 二 仔细回顾一下生成汉语研究40多年的进程,人们不难观察到两个似乎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它研究的大都是汉语语法中重要的现象;然而,在另一方面,汉语语法中又很少有哪个现象或方面能够成为长久的研究课题,课题的更换是频繁的。如果说前者反映了研究者对汉语本身真诚的兴趣和关心的话,那么后者则反映了更广范围的生成语法研究的影响和它对这种兴趣和关心的干扰。换句话说,研究者对汉语本身的兴趣和关心往往只能体现在生成语法同期的热门话题之中。 生成汉语研究的这一特色从生成语法与汉语结合之初的60年代起就开始了。当时,王士元(Wang 1965)受到刚提出不久的“词缀跳跃(affix-hopping)”等规则的启发,运用这些规则分析了汉语中“没有/了”两词的互补分布,既发表了不少新颖独到的见解,又为汉语语法中这个令人关注的问题提供了可资发展的解决途径。然而,后续的研究却并不充分,甚至王士元本人也逐渐改变了研究的兴趣和内容,最终停止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 在当时和之后的六、七十年代,生成语法处于一个提出规则的时期,通行的作法是设立一个核心句,然后通过删除和转换等规则来生成各种派生句。这些规则主要的作用对象是被动句、否定句、疑问句、名物化结构、关系化结构、连接结构、分裂句/准分裂句(cleft sentences/pseudo-cleft)等等。生成汉语研究此时最关注的对象也恰恰是汉语中的这些方面(例如:Wang 1967,Tai 1969,Mei 1972,汤廷池1977,1978,1979,Teng 1979,等等)。同期稍后一点的时候,随着生成语义学派的兴起,对语义的研究一时蔚为大观。在此影响之下,对汉语中的语义结构、量化、否定、焦点、预设、主题等的研究也随之兴起(例如Teng 1972,Cheng 1967,Li 1976,Wieman 1973,等等)。 从70年代末开始,对语言规则大规模的“发现”结束了。相反,人们对各种语言规则进行了压缩和合并,最终只乘下了移动α(或影响α)一条。生成语义学派也分崩离析了。六、七十年代生成汉语研究中的主要课题也随之被抛弃。有的研究者似乎沉寂了下来,有的离开了生成汉语研究,找到了新的理论框架(如戴浩一),有的虽依然活跃在生成汉语研究界,但从事的却是新的、更前沿的课题(如汤廷池)。 进入80年代以后,生成语法进入了原则与参数模型时期,并从管辖与约束理论逐渐进化到最简方案理论。在这个时期,人们一般设立一些离散的句法分析层次,逐级推导出句法分析的结果,并把原则处理成几个独立的模块,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得出正确的结果。另外,设立不同的参数以解释各种现象和个别语法之间的差异也是这个时期重要的工作之一。 生成汉语研究也随着原则与参数模型的诞生而相应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开始了新的课题。其中对逻辑式性质和运行方式的研究占了很重要的地位,而汉语疑问词和汉语反身代词(主要是“自己”一词)构成了这一研究的中心(参看以下第五节及程工1994的评介)。②(注:对汉语指称约束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对“自己”一词的分析)很早就开始了(如Huang 1982),但早期主要是通过设立参数的方法来解释的。逻辑式移位的分析大多数开始于九十年代之后,另外对逻辑式的研究还涉及汉语中的量词,但数量相对较少,在此不加详述。)空语类这个当时最中心的课题之一也吸引了生成汉语研究者的广泛参与,黄正德(Huang 1984,1987,1989)和徐烈炯(Xu 1985-86,1986,1990;Xu and Langendoen 1985;)两人都连续在一些重要的语言学刊上发表了文章,对汉语空语类的性质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这些辩论同时涉及生成语法中的约束和控制两个原则系统。李艳惠(Li1985,1990)和Ernst(1996)等则运用格理论对汉语语序现象做了解释。对题元理论的研究则是结合词库和/或D-结构来进行的,重点是词汇语义与句法形式的关系,词库(或D-结构)的组织方式,以及词库(或D-结构)与运算系统相互作用的方式等(例如Li 1990,1993,Cheng and Huang 1994,等等)。 同六、七十年代生成汉语研究中的那些课题一样,80年代后出现的这些新课题也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它们深化了对汉语和语言更普遍的原则的理解。这点是笔者希望强调的。然而,对这些课题的认识还远远没有完成,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那么,它们会不会像六、七十年代生成汉语研究中的那些课题一样,随着生成语法理论的演化和课题的变动而被匆匆放弃呢?这是令人担忧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