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动式中“了、着、过”的单用和连用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铁根:辽宁省辽宁大学中文系 副教授 110036

原文出处:
汉语学习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本文考察连动式中“了、着、过”的单用和连用情况及其时态功能(注: 本文所说的“时态”指的是“时(tense)”和“态(aspect)”。)。 限于篇幅,这里只讨论二项连动式。“V[,1]”代表前项动词语,“V[,2]”代表后项动词语。

      一、“了”、“着”、“过”的单用

      1.1 “V[,1]”中的“了、着、过”“V[,1]”中的“了、着、过”呈现相对时功能(注:关于绝对时制与相对时制的区分,以及“已然”与“未然”、“同时”与“异时”(包括“前时”与“后时”)的分类,见李铁根《“了”、“着”、“过”与汉语时制的表达》,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7)。),时间参照点为“V[,2]” 事件。“了”表示“V[,1]”在“V[,2]”之前完成(前时),“着”表示“V[,1]”与“V[,2]”的“同时”,“过”表示“V[,1]”在“V[,2]”之前结束(前时)。例如:

      ①昨天我下了课给你打了一次电话。

      ②小女孩盯着我看半天。

      ③后天我吃过饭去你家。

      因为“了、着、过”在“V[,1]”中只呈现相对时功能, 全句既可以是已然句,如例①、②,也可以是未然句,如例③。换言之,“V[,1]”中的“了、着、过”不能决定全句的时制性质(已然或未然), 如例①的已然性质是由“昨天”标示的,而不是由“了”标示的,将“昨天”换成“明天”,全句便成为未然句。可见,例①中的“昨天”、例③中的“后天”主要表示的是“给你打一次电话”和“去你家”的时间,而不是限制“下课”和“吃饭”的时间,只不过由于“下课”和“吃饭”是以“给你打一次电话”和“去你家”为时间参照事件,因而后者时间的确定也就间接地确定了前者的具体时间。通过下面几组例句的比较,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④a.明天我下了课给你打一次电话。

      b.明天我给你打一次电话。

      c.*明天我下了课。

      ⑤a.后天我吃过饭去你家。

      b.后天我去你家。

      c.*后天我吃过饭。

      ⑥a.别穿着大衣跳舞。

      b.别跳舞。

      c.*别穿着大衣。

      需要指出的是,“V[,1] ”后的“着”所表示的“同时”是语法意义上的同时,而不是纯事理上的同时。当然,二者有时重合,如例②中“V[,1]”(盯)和“V[,2]”(看)所表事件完全同时(同时开始,同时结束)。而下面例⑦中的“V[,1]”(唱《南泥湾》)与“V[,2]”(进宿舍)从纯事理上说,二者不可能同时开始进行,但从语法意义上看,可以认为二者是同时的,因而用“着”标志二者的同时性。至于“进宿舍之前就已在唱”这种纯事理上的“不同时”可以忽略不计。

      ⑦赵梦桃唱着《南泥湾》进了宿舍。

      有时,从纯事理意义上也难说“V[,1]”和“V[,2]”到底哪个在先,哪个在后。例如:

      ⑧大象一直以同一姿势晃着尾巴吃着干草……

      因此,应区别语法意义上的“同时”和纯事理意义上的“同时”,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1.2 表达上的差异与理解上的一致 上面我们指出,“V[,1]”后的“着”表同时,“了”表异时(前时),可有时“V[,1]着V[,2]”与“V[,1]了V[,2]”连动结构似乎表义上没有什么区别,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拿着书包上学校→拿了书包上学校(注:朱德熙(1982)举下列例子说明有时“V[,1]”后加“了”或加“着”意义上没什么区别: 开着窗户睡觉~开了窗户睡觉/提着箱子上飞机~提了箱子上飞机。)

      其实,就表达而言,这两个结构是有区别的,这可以通过不同的变换反映出来。

      拿着书包上学校→上学校的时候拿着书包→*拿着书包以后上学校

      拿了书包上学校→?上学校的时候拿了书包→拿了书包以后上学校

      那么,为什么给人感觉二者表义相同呢?原来,连动式作为一种句式,它的主要含义是“方式—行为”,这种句式有时使得“V[,1] ”的时态义淡化,因而从理解上看,人们往往只注意“拿着书包上学校”和“拿了书包上学校”的句式义,而不注意“着”、“了”的时态义,因此觉得二者没什么区别。如果说话者要强调异时性,就可加上“就”(“拿了书包就上学校”)。

      这种句式义冲淡“了”、“着”时态义的现象在存现句中也有反映。例如,“门口坐着一个人”与“门口坐了一个人”二者在表达上是有区别的,前者可以说成“门口一直坐着一个人”,后者不能说“* 门口一直坐了一个人”,但听话人并不觉得二者有什么区别,这也是“存在”的句式义冲淡了“了”、“着”的时态义的结果。(注:表达上有区别,但理解上可能一致的现象在“V[,1]了V[,2]”与“V[,1]过V[,2]”连动结构中也有所反映,如“吃了饭看电影”与“吃过饭看电影”。)

      Otto Jespersen(1938)曾指出:“In all speech activity thereare,further,three things to be distinguished, expression,suppression,and impression.”(在说话的全过程中,必须区别三个方面,即表达、抑制和印象)他所说的表达是指说出来的意思,抑制是指隐含的内容, 印象是指读者( 或听者) 的理解。 (注:见OttoJespersen(1938):"Introductory"。)上述“V[,1]着V[,2]”和“V[,1]了V[,2]” 连动结构的异同分析再次证明他的这种区分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