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亂”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国正 厦门大学中文系;邮编:361005

原文出处:
古汉语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自乾嘉迄今,研究“亂”的学者代不乏人,然观点歧异,头绪纷繁,要之,可归纳为五种意见。第一是反训说,以王念孙、钱大昕等为代表,认为乱之所以有治义是反训所致,这也是当前学术界最普遍的观点;第二是转注说,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为乱本训不治,转注之法乃训乱为治;第三是同形说,林义光《文源》认为“治”的本字讹变与“亂”字形合,遂兼治、乱二义;第四是假借说,郝懿行《尔雅义疏》谓乱之训治,盖因与音义俱同,故兼有二义。齐珮瑢《训诂学概论》也认为乱之训治,本系音借,非关反训(注:齐珮瑢《训诂学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5月版第156页。);第五是同训说,徐朝华指出“亂”在表示治理义时和“治”是同义词,可以和“治”互相训释,这是同义相训,不是反训(注:徐朝华《郭璞反训例证试析》,载《语言文字学术论文集》,上海,知识出版社,1989年1月版第535页。)。众多学者为探索乱的治义来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缺憾也是明显的。研究一个词的意义变化,仅局限于词义的探讨,固然不能究其奥秘,或偏于字形,或重于音韵,同样难窥其全豹。本文拟对亂字形音义的上古渊源加以全面考察,进而对学术界至感烦难的亂、同形问题提出一己之见,以期作为推动此项研究的引玉之砖。

      一 字形渊源

      《说文·乙部》的“亂”和《”和“乙”的初形。

      

      ⑥在卜辞中还未发现单用的例子,它只是作为构形部件充当了合体字⑨的左偏旁。要破释⑨字,必须分别弄清它的两个结构成分⑥和⑩的造字本义。⑥从爪从8从 __,8,小篆作(11),隶定为幺。甲骨文幺、糸无别,作(12)(粹八一六)、(13)(甲三五七六)、(14)(燕四四六)、(15)(乙一0五)等形。《说文·糸部》所云“糸, 细丝也,象束丝之形”与甲骨文相合,故幺亦为束丝之象形。__为何物向有争议,徐锴以为坰界,杨树达认为“__乃象互形”,“互可以收绳,亦可以收丝”(注: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7月新1版第89页。)。陈维稷主编的《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第51页指出:1979年江西贵溪崖墓(距今2595±75年属春秋战国之间)中发掘出一批纺织工具,其中就有几块平面呈__形的绕纱框(注:此项资料承黄金贵教授提供,谨志谢忱。)。这种工具既可绕纱,也可绕丝,丝从框上脱下即成束丝,该书附有实物图形可资验证。__为绕丝框证据确凿,无可争议。由此可知⑥的造字本义应为“治丝”,如果行为的对象不局限于“束丝”,则可用为“治”义。

      

      ⑥之繁体②与“司”组合成的“”在两周铭文里是个常用词,它在运用过程中逐步简化。简化通常有三种情况:1、 左右两部分都减少笔画。如康王时大盂鼎铭的“

      

      

      

      

      

      

      通过以上讨论,揭示了“亂”字形音义的上古渊源。亂,从从乚,甲骨文⑥的孳乳字。它直接由西周金文(76)简化后隶变而来,上古“”、“司”两读,汉代“司”声消亡,中古音应为似兹切,现代汉语普通话标准音应读cí。今读luàn音是徐铉据孙愐《唐韵》所注郎段切的沿袭。然此误读不自《唐韵》始,早在战国时期,“亂”就靠着与“”古文同形的便利,借用了“”音,借而不还,本音遂至湮灭。“亂”的本义“治”承“”而来,战国时期始用为“不治”义。秦汉以降,“治”义由水名“治”表示,“亂”就仅限于表示“不治”义,它的“治”义即使在古籍里也难以见到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