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试图通过剖析《尔雅·释亲》(以下简称《释亲》)的内涵,借以探索汉语亲属称谓古今变化发展之主要脉络。对《辞源》、《汉语大词典》“姐”、“哥”之释义进行磋商。论证“姐”与汉藏语巴蜀西羌、“哥”与非汉藏语鲜卑的关系。元曲《墙头马上》以哥哥为父,乃汉人剧作者故意把蒙古语扯上作戏。 一 《释亲》以男性为中心,叙述:一、父系亲属,称为宗族;二、母系亲属,称为母党;三、妻系亲属,称为妻党;四、因嫁娶结成的亲属关系,称为婚姻。从而列举这些亲属称谓,加以解释。亲属称谓所用语词基本上比较细致(各种语言各有特点,各有千秋,以今例为比喻:马来语saudra ;英语brother,sister;汉语分别称为兄、弟、姐、妹。英语uncle; 汉语分别称为伯父、叔父、舅父、姑丈、姨丈)。亲属关系及称谓涵义均交代得仔细清楚。 《释亲》的写作年代似在先秦。所记母系妻系亲属称母党妻党,敬称在世之父母为考妣,均与先秦文献相符而与后世不同。《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证明《释亲》之写作时代似早于《礼记·曲礼》。 《释亲》里有一些亲属称谓与亲属关系,后代人较难理解。例如:“姑之子为甥,舅之子为甥,妻之晜(昆)弟为甥,姊妹之夫为甥。”晋郭璞注云:“平等相甥。”更不好懂。段玉裁注《说文》“甥”字对郭璞注提出批评。章炳麟《文始》讨论“生”、“姓”而涉及“甥”与“姓”的关系。郭沫若《释祖妣》用亚血群婚来解释“甥”。芮逸夫《释甥之称谓》用交表婚制来解释“甥”。俞敏《释甥》把“甥”解释为同姓(同一部落)的男子。 近二三十年来,对中国远古迄先秦的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研究硕果累累。集其大成者如阴法鲁、 许树安主编《中国文化史》(1991),许倬云《西周史》(增订本,1994)等专著的有关篇章, 使人们视野开阔,从而对《释亲》中亲属称谓与亲属关系的理解,其广度深度均有所增益,写《释亲》新的笺注有了较好条件,我已成初稿。 《释亲》所记长幼、亲疏、嫡庶、宗法制度与后代未必尽同。例如《释亲》所记宗族直系由本人上推四代,下推八代,共十三代,以树立强烈的宗族观念。实则上推四代:父、祖、曾祖、高祖,已经勉强;下推八代:子、孙、曾孙、玄孙、来孙、晜(昆)孙、仍孙、云孙。刘熙《释名·释亲属》力求说出其命名之所以然,但也承认:“皆为早娶晚死寿考者言也。” 《释亲》所列亲属称谓,时过境迁,被淘汰或替换掉的不少。父、母、夫、妻、子、女、伯、叔、弟、妹等历代沿用不变,而在口语中有所丰富并多含感情色彩。姑、舅、甥的涵义比古代收敛。晜(昆)字早已绝迹,兄多用于书面语,姊仍用于方言。口语中本以爸爸妈妈代替父母亲,近二三十年流行以爸、妈代替爸爸妈妈,给人以轻快亲切之感。爹、爷、娘这种称谓产生均在《释亲》之后,其来历与使用也不简单。姐、哥的来历似乎更复杂些,人们也不深究。 二 关于“姐”拟谈两个问题:一、先秦蜀人呼母曰姐,是说亲属称谓。汉迄隋西羌有彡姐、荡姐、累姐、弥姐(弥且)等种族,是以母姓为种号。疑二者有联系。二、汉族南宋高宗呼生母为姐姐,可能由于政治旋涡中的家庭瓜葛。至于唐李白以姐顶替姊,乃遵照汉人习惯改的。 《汉语大词典》女部: 姐[3][zǐ《集韵》蒋氏切,上纸,精。]汉代少数民族名,属西羌,如彡姐、荡姐,参看《汉书·冯安世传》。 姐[1][jiě《广韵》兹野切,上马,精。]①称母亲。 《说文·女部》:“蜀谓母曰姐”,参看“姐姐③”。 按:古史中的羌族,氏族无定,可以父名母姓为种号,不立君臣,以力为雄。先秦称今四川境内东曰巴,西曰蜀。民族大部分是百濮支系。巴蜀文化与中原有别,但也受中原影响。《汉语大词典》只提到汉代西羌情况。但据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外编第五·西羌诸姓》第321 —333页,有雷氏为累姐种的后裔。 马长寿《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论述涉及西羌之处很多,弥姐种的资料散见于第71、72、75、76、96—98、102、103页,也提到弥姐或作弥且。据此,西羌“姐”这一种族的读音宜为《广韵》的兹野切,似非《集韵》的蒋氏切。又,《广韵·马韵》:“姐,羌人呼母。”《汉语大词典》姐[1]之①宜引用 。姐[3]的释义似可充实为:汉至隋的少数民族名 ,属西羌,如彡姐、荡姐、累姐、弥姐,参看《汉书·冯安世传》、《晋书·载记》、《周书·文帝纪》等。 唐朝李白(701—762)《寄东鲁二稚子》:“小儿名伯禽,与姐亦齐肩。”这个顶替了姊而与妹配套的姐字从何而来?这不是三言两语就说得清的,请看本篇关于“哥”的讨论,那里我提了个假设,不知是否说得通。看起来《集韵》上声纸韵精母蒋氏切,应该是上古汉语姊字的反切。 据此,建议《汉语大词典》对姐作一些调整:义与姊同的,脱离姐[1]而改称姐[2]。原姐[3]改称姐[2]。原姐[2]改称姐[4]。 汉人不可能把生母呼为姐姐。 《辞源》(修订本)姐:母亲的别称。《说文》:“蜀谓母曰姐。”参看“姐姐③”。 《辞源》(修订本)姐姐③:母亲的别称。宋高宗与吴后语,见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乙·宪圣不妒忌之行》。 《汉语大词典》在此基础上又加扩展。 我认为:《四朝闻见录》里的“姐姐”乃是姊而不是母。涉及的人物都是汉人,而且与蜀羌无缘。称“姐姐”乃因吴后与太后本来在一同侍徽宗时就“相叙为姊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