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的边缘语

作 者:
荣洁 

作者简介:
荣洁 黑龙江大学俄语系 150080

原文出处: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边缘语“是出现在世界好多通商口岸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11∶215)。两个或几个使用不同母语的民族试图进行交流, 但由于文化、语言差异过于悬殊,双方很难进行跨文化交际。于是,为了交际的需要,“双方或许是多方以他们本族语言为基础生成一种词项不多,语法规则‘简单的’初等语言。这种边缘语言被称作洋泾浜语”(1∶285)。

      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的边缘语已存在了近百年,它的出现可追溯到上个世纪末,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中的产物,它是值得社会语言学工作者去研究的。

      应当说,中俄间大范围跨文化交际最早出现在哈尔滨,稍后出现在大连、上海等地。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的通车,各种成分的俄侨大量涌入中国,并在中东铁路沿线安家落户。作为中东铁路枢纽的哈尔滨,则成为俄国侨民的集结地。到1928年,“哈尔滨的俄侨已占哈埠居民总数的65%以上”(2∶139)。在中国居民与俄侨间的跨文化交际中,一些俄语词句及其它外来词进入中国居民的言语中,而一些汉语词句也相应地进入俄侨的言语中。于是形成了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的边缘语。“哈尔滨一到,说话毛子调儿,握手拿国姆,达拉斯其好。奶油斯米旦,列巴大面包,水桶喂得罗,戈栏拧水到,谢谢斯巴细,把脚抹走掉。大官戈比旦,木什斗克叨,旅馆开孬门儿,玛达姆卖俏。工人老脖带,咕食不老好。骚达子买货,唧少两毛,鼻溜儿打歪,巴篱子等着。顶好是上高,捏肚哈拉少”(3∶16)。 这段顺口溜就是“地道”的中俄边缘语词汇的真实写照。恐怕没受过这种特殊文化氛围熏陶的人是很难马上领悟出其所以然的。

      本文拟以哈尔滨边缘语为基础,对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的边缘语的使用范围、构成模式、语法特点等方面作一探讨。

      一、边缘语词汇的使用范围

      哈尔滨边缘语词汇的使用范围很广,既用于哈埠的中国居民与俄侨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又用于中国居民之间的交际。其使用范围包括:1.街道名称;2.教堂名称;3.食品、烟、酒类的名称;4.乐器的名称;5.西医、西药的名称;6.日常交际用语;7.工厂用语;8.詈语等。

      1.街道名称

      当年,哈尔滨近300多个街道名称均用俄文命名,如:ул. Гоголя、ул.Чсхова、Японская ул.Русская ул.、Ломономовская ул.、Владивосточна ул.、Красноярская ул.等。这些洋街名给哈埠中国居民的交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为了便于交际,哈埠的中国居民采取了“洋为中用”的办法,如:将Саманная ул.直呼为霞曼街,Саманный городок称作沙曼屯, Городок Депо——地堡小市,Мостовая ул.——石头街道,Полсвая ул.——田地街,Колодезная ул.——井街,Лссная ул.——森林街, Диагональная ул.——经纬街,Короткая ул.——端(短)街,Первая механическая ул.——第一工程街, Трамвайная ул.——电车街,Заводская ул.——工厂街,Сквозная ул.——透笼街,Черногорская ул.——黑山街,Вольшой проспект——大直街,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ый проспект——铁路街,Почтовая ул .——邮政街Строчтельная ул.——建设街,Таможенная ул.——海关街, Садовая ул.——花园街,Кривая ул.——曲线街等,这些街名使用至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因种种原因,有些街名被换成了与中国现实社会更接近的名称,如:最初的Полицейскаяул.(警察街)改成了友谊路,Новогородиаяул.(新城大街)——尚志大街,Водопроводная ул.(水道街)——兆麟街,Коммерческая ул.(商务街)——上游街,Конная ул.(马街)——东风街,Пекарная ул.(面包街)——红专街,Церковная ул.(教堂街)——革新街等。

      2.教堂的名称

      在俄国侨民中有很多神职人员和信仰宗教的人,为了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他们在哈尔滨修建了许多代表不同宗教派别、体现不同建筑风格的教堂,至1936年,哈尔滨修建的教堂已达50余座。当时有名的教堂有:Собор святой Софии(1923),被哈尔滨的中国居民称做“圣索菲亚教堂”,它位于哈尔滨道里区兆麟街与透笼街拐角处;Покровский собор(1930), 被哈尔滨的居民叫做“波克罗夫斯克教堂”,它位于南岗区大直街与鞍山街拐角处;Алексеевский собор(1926)——阿列克塞教堂, 它位于南岗区士课街43号;Влаговещенская церковь(1903)——勃拉戈维什斯卡亚教堂,原址在友谊路,文革期间被拆毁;Иверская церковь(1907 )——伊维尔斯卡亚教堂,现为哈尔滨服装三厂厂房;Успенская церковь(1908)——乌斯别斯卡亚教堂,现在哈尔滨文化公园园内;Соборсвятого Николая(1899)—— 圣尼古拉教堂(哈尔滨人称之为喇嘛台),原址位于博物馆广场,文革期间被红卫兵以破除封、资、修为名拆除。信奉东正教的哈埠中国居民将бог(神)一词引入他们的言语中,бог被称为“博和”。

      3.食品、烟、酒类的名称

      当年,哈埠的大部分商店都是俄侨开的,店员大都是俄国人,商品均用俄文命名。但为了方便交际,哈埠中国居民在自己的言语中使用了以下边缘语词汇,如:брюква——布留克、сушки——列巴圈、буза——布渣、булочка——小列巴、печенье——比其尼、вафли——华夫、водка——俄得克、伏特加、квас——格瓦斯、кекс——吉克斯、литовскаяколбаса——力道斯、малина——马林果、махорка——马合烟、монпасьс——毛八谢、пиво——比瓦、сайка——赛克、салат——沙拉、сахар- рафинад——撒哈力、семечки——谢麻籽、сметана——稀米旦、соус——寿司、суп——苏泊汤、сухари——苏合力、табак——搭巴克、халва——哈拉瓦、хлеб——大列巴、хмель——列巴花、ягода——亚格达等等。

      4.乐器的名称

      哈尔滨是东北三省“洋化”较早的一座城市。当时的哈尔滨拥有交响乐团、哥萨克合唱团、轻音乐团、爵士乐队等。这些乐团、乐队定期在哈尔滨铁路俱乐部举办音乐会,看演出的不仅有俄侨、外侨,也有中国人。这样,一些洋乐器的名称及与音乐有关的一些词汇便进入了哈埠居民的言语中,如:баян——巴扬、балалайка——巴拉莱卡、флейта——福列塔、контрабас——大贝司、саксафон——萨克斯管、гитара——吉它、вальс——华尔兹、танго——探戈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