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民正音》与汉语复辅音声母再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韩国]金泰完完 韩国全南大学校中文系

原文出处:
语文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本文想通过《训民正音》(韩国语文字)材料,考察韩国中世纪后期语音(公元15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朝鲜王朝初期)复辅音声母情况,推测出韩国语复声母的消失和分化发展的方向;考察《鸡林类事》里存在的复辅音声母痕迹,证明上古汉语复声母留存在韩国中世纪后期语音里。

      一、保留复辅音声母的《训民正音》

      韩国借用汉字的历史很久,至少两千年以上。公元前后相继建立的高句丽、新罗、白济三国,都先后使用汉字为书面交际工具。1446年,李朝世宗王创制《训民正音》以来, 中世纪后期(公元15 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朝鲜王朝初期),特别是15世纪中叶韩国语在韩国语史的研究上受到格外注视。其理由是,在这时期创制了文字——《训民正音》〔1〕,并用这文字出版了许多文献。

      (一)《训民正音》的体系

      《训民正音》创制的理论性基础在于将一个音节分成初声、中声、终声等三个部分〔2〕,并且确认了初声与终声的同一性。 (这是对将音节分成声母和韵母的汉语音韵学的传统方法实施的根本性变革措施)。为初声与中声创制的文字,用于终声称之为“终声复用初声”,不另制造文字是这些理论导致的必然性结果。一方面,虽然《训民正音》是为韩国语的全面性书写法而作的,但是某些语言的文字化不得不采取固有要素和外来要素的配合书写形式。韩国语中,外来要素主要是汉字,所以,《训民正音》体系必须将纯粹的韩国语单词与汉字音的书写法一同考虑进去。

      (二)《训民正音》的声母

      《训民正音·解例·初声解》开头部分有“正音初声即韵书之字母也”。这直接表现出《训民正音》初声语音体系与汉语语音学字母体系的相关性。使用“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半舌音、半齿音”或“全清、次清、全浊、不清不浊”为主的事实,是具体的证明之一。

      两个或三个文字相结合的方法叫“并书”。这里有结合同一文字的“各自并书”与结合相异文字的“合用并书”。初声“各自并书”中有“kk、tt、pp、tsts、ss、hh”等。全浊声母及与之相应的全清声母,只有‘hh’并书了次清。这些“各自并书”主要用于汉字语音书写中。

      对初声“合用并书”,《解例·合字解》里称之为“初声二字三字合用并书如谚语ssta为地、ptsak为只、pskwm为隙之类”,这属于“合用并书”三条列中各举一例。确实,中世纪文献中使用过(1)‘s’系(sk、st、sp),(2)‘p’系(pt、ps、pts、pt'),(3)‘ps ’系(psk、pst)等。这些具有“并书”的单词在现代语全都用“重音”〔3〕表示,如此多种多样的标记法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这在韩国语语言历史上一直都是最大的疑难问题之一。

      “合用并书”之所以引人注目,除它们奇异之外,还有以下两点原因。第一,与现代书写法的“重音”标记有关系,主张“各自并书”的一方,为了突出其历史的正当性,致力于解明“合用并书”是文字原本的辅音群。第二,如果它们表示词头辅音群,则与阿尔泰诸语的共同特征相违背。不采用词头辅音群,被指定为阿尔泰诸语的共同特征。

      我们应该认为“合用并书”表现了文字原本的辅音群及其规则。《训民正音》创制之初的标记法,体现出文字与音素的彻底对应性。其他所有情况下,肯定这个对应,而唯独“合用并书”不予以肯定,很难认为这是明智的处理。

      (三)《训民正音》的词头辅音群(复辅音声母)

      中世纪后期韩国语中词头里以可同时跟随两个辅音为其特征。“初声合用并书”中,‘p’系(pt、ps、pts、pt')和‘ps’系( psk 、pst)表现为真正的辅音群。

      先对‘p’系进行考察,先从结论说起, 这些认为是用于标记原本的辅音群,主要根据如下。

      先前已指出,标记为‘ps、pt、pts’的单词,影响到‘p’现代语中。以现代语中的‘ip│s?al(大米)’、‘jop│sa?l (小米)’为例,中世语的文献上标记为‘ni│psal’(《杜诗谚解》),‘tso │psal’(《杜诗谚解》)。如果认为其中‘psal(米)’的‘p ’不发音,则无法解释出现在现代语合成词中出现的‘p’。

      出现音韵变化之后,其痕迹残存于形态音素论现象之中,这是最近重新被认识的事实之一。中世纪语的‘ps、pt、pts’被重音化之后,这些辅音群的化石,尚存于合成语中,而解释该论点的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

      上面所提到的‘psal’(米)在《鸡林类事》中标记为‘菩萨’。即“白米曰汉菩萨,粟曰田菩萨”。对其元音的重组并不确切,但是,将‘菩萨’读成‘[*] ps│sal’其与‘psal’的对应非常明白, 由第一音节的元音脱落形成了词头辅音群。

      应注意‘pt'’的存在,用此“并书”标记的例子中, 可举出作为动词词根的‘pt'a-’(弹),‘pt'ui-’(跳),‘pt'w-’(裂)等与作为象声词的例子。无论如何,它们的‘pt'’无法认为是‘t' ’的重音,故只能将此认作[pt[h]]的表现形式。

      15世纪《训民正音》文献的标记方法上,可发现暗示‘ps、pt、 pts’的实际被发音为‘p’的例子。由‘him(力)’和‘psw-(用)’的合成而形成的‘him│psw-’标记为‘hims-’的例子也不少。在这里为什么不使用‘p’?在中世纪语中,元音间只能有两个辅音。 就‘him│psw-’而言,‘him’与‘psw-’之间有休止,则三个辅音均能被发音,不然则只能发两个辅音,故一个辅音只能被省略。故而认为‘p ’因此而被脱落,将此标记出来则为‘him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