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引言 空语类(empty categories)是乔姆斯基生成语法近十多年来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在乔姆斯基看来,空语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探讨哪些因素决定句法表达式和语义表达式及它们的形成规则,更重要的在于它有助于论证他的普遍语法观。要是能证明空语类的存在就可有效地支持他的语言天赋论。 空语类的经典理论是建立在对英语、西班牙语等少数欧洲语言的研究基础之上的。随着生成语法从“原则”(principle )向“原则和参数”(principle and parameter)模式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跨语言研究在世界各地展开,有了不少新的发现。例如,人们发现有些语言对动词宾语空位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以下的英语结构不允许宾语出现空位: (1)a.* Mary likes[NP[e]]〔1〕 b.* John says Mary likes[NP[e]] 但相应的汉语结构却都能成立; (2)a.李小姐很喜欢[NP[e]] b.张先生说李小姐很喜欢[NP[e]] 因为在乔姆斯基的管辖与约束(GB)理论(Chomsky 1981,1982)中构建空语类理论时并没有把宾语的情况考虑进去,类似汉语例(2)中的空位宾语使管约论语法学家们左右为难。问题的难点在于:空语类理论是作为普遍语法理论原则提出来的,这些空位宾语是否能被纳入同样的普遍语法原则与参数系统呢?如果能,应怎样纳入?多年来,在如何看待这些汉语空位宾语的性质问题上一直存有纷争。黄正德(Huang 1982,1984,1987,1989)认为它们应被看作变项。这种观点受到了徐烈炯(Xu & Langendoen 1985,Xu 1986)的批评, 徐烈炯等认为在许多场合它们更象指代词。考虑到它们有时表现出与指代词不相容的特征,他们最后把它们连同汉语中其它所有的空位成分一起单独归为一类,称之为自由空语类(free empty category)。 本文试以乔姆斯基的空语类理论为参照,对汉语空位宾语的性质作些探讨。文章将着重从指称提取范围角度来比较乔姆斯基的空语类和汉语空位宾语,提出应区分句法与话语两类汉语空位宾语的观点。 1.0. 空语类 乔姆斯基(1981, 1982 )将自然语言中的名词性词语一分为空(empty)、实(lexieal)两大语类。 所谓空语类,是指在语言结构中没有语符列作为表现形式,但在句法与语义方面起作用的结构成分。以下各结构中都含有一个空语类(用字母e表示): (3)a.Jack promised[NP[e]]to do it at once b.Bill was arrested[NP[e]] c.John,I dislike[NP[e]] 根据它们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乔姆斯基区分了四类空语类。 (i)NP-语迹(NP-trace) 如果α为空语类,那么“α为语迹, 当、 且仅当它受严格管辖(αis trace if and only if it is properly governed)”(Chomsky1981:275)。 语迹有多种,乔姆斯基这里所谓的“语迹”是指NP-语迹。NP-语迹由移位产生,无格标记(Caseless)〔2〕,属照应语, 具有[+照应性(anaphoric),-指代性(pronominal)]特征, 因而受约束原则第一项制约,即必须在管辖域〔3〕内受约束。NP -语迹的先行项占据非题元(θ’-position)〔4〕、主目(A-position)〔5 〕位置,先行项与语迹之间的关系满足领属条件(Subjacency Condition)〔6〕。英语中,主语提升、主动—被动转换留下的语迹属于NP-语迹。 (4)a.Mary[,i] seems[NP[e][,i]]to be happy b,John[i] was arrested[NP[e][,i]] (ii)变项(Variable) 如果α为空语类,那么“α为变项, 当、 且仅当它带格标记(αis variable if and only if it is Case-marked)”(Ibid)。 变项也是由移位产生,是从主目A位置移至非主目A’位置的成分留下的语迹。与NP-语迹不同,变项必须带格标记才能将格传给移进标句词COMP位置的名词词组,因为它们在句标位置无从取得格。变项与指称语一样具有[-照应性、-指代性]特征,因而受约束原则第三项制约,即必须彻底自由,其先行项占据非主目(A’-)、 非题元(θ-)位置。英语中,关系分句里被关系词所替代的词语、wh-疑问句的wh-疑问词、以及主题句中被主题化的词语所留下的语迹都是变项。 (5)a.The book which[,i] John wrote[NP[e][ ,i] ]was onsale b.What[,i] did John buy[N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