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汉藏人的住所和火的使用

作 者:

作者简介:
邢公畹 通信地址:300071 天津 八里台北村5楼303号

原文出处:
民族语文

内容提要:

我曾经初步论证过:大约在中国铜石并用时代早期(即仰韶文化后期),藏缅语才从原始汉藏语中分化出来;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晚期(即龙山时代),原始汉藏语才分化为汉、侗台、苗瑶三种语言。这篇文章打算用有关“洞穴”与“火”等极古老的语词在汉、藏缅、侗台、苗瑶等语言中的对应情况,来证明“原始汉藏语”的存在。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原始汉藏人的住所

      1.1 甲骨文的“复”字和藏文的对应字

      先谈“洞穴”问题。《周易·系辞下》(《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阮刻本第87页)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聖人易之以宫室。”王国维解释说:〔1 〕“穴居者穿土而居其中,野处则復土于地而居之,《诗》所谓‘陶復陶穴’者〔2〕是也。”照这样说, “復”和“穴”都是指人们营造的洞穴。其实“復()”、“穴”两个字的初义都是“山洞”。如《广雅·释宫》:“,窟也。”(《广韵·没韵》:“窟,窟穴。”)《玉篇·穴部》:“穴,孔穴也。”应该把自然洞穴和人造洞穴区别开来。旧石器时代的人都住在自然洞穴里。中国的旧石器时代正是原始汉藏语发生、发展、并随着人群迁徙而往各处流行的阶段。要特别重视的是这个阶段历时长,人口少,迁徙勤,三个特点。石器时代中期,农业普遍发展,出现了大型村落。为了适应村落所要求的住所布局,人们不能仍然住在自然洞穴里,而必须自己造“洞”。仰韶文化的住所已经发掘的约有400座,其中以半地穴式最为流行。

      前头说过“復()”有自然洞穴和人造洞穴两义。藏文phug也兼有这两义。〔3 〕《广韵·屋韵》“”字有“芳福”、“房六”两切,藏文也有两个音和它对应,可知藏文phug和汉语“”是同源的:┌“”(芳福)广州fok[7]<*phjэkw[,э]:“洞穴”藏文┤phug-pa└“”(房六)广州fok[8]<*bjэkw[,э]:“洞穴”藏文

      bug-pa

      甲骨文有“复”字,是《说文》“”字的最初形式。徐中舒认为这个字从“良”字孳乳而来。“良”字甲骨文作。徐中舒说:“像穴居由两个洞口出入之形,以后发展为郎、廊,即走廊之廊。” 〔4〕《广雅·释官》:“廊,舍也。”不过“良”字仍然保持有“地穴”之义,如《玉篇·穴部》:“,力唐切,穴也。”音稍有变,写作从穴良声(《集韵》同)。这个字可以和台语对应:

      “广州

      

      和“”字同源的还有“窇”字。《玉篇·穴部》:“窇,蒲角切,土室也;又,窖也。”

      “窇”广州

      

      可以看出,这是比“”更早的音韵形式,这里的介音-r- 后来变成-j-:

      

      我们可以从这里推测到侗台语“盖(房)”一词和苗瑶语“房屋”一词同“”字也是同源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