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和其他语言一样,口语中有一些常用的语词,形式简练,内涵丰富,有独特的语用色彩。本族人说起来,习以为常,外国人学起来,却不易。苏州有则笑话,说两条满载的木船在狭窄的河道里相对而行,眼见要相撞成祸,船上人便大叫:“勿好哉,勿好哉!”船终于没止住而相撞,船上人喊道:“奈末好哉!”笑话是说苏州人把“不好”和“好”用倒了。其实这里的“奈末好哉”是“如此这般就完了”的意思,有十分痛惜而又无可奈何的语气。普通话中也有,如“再说吧”,字面意思是重复地说,实际却是说话人不愿继续讨论下去,是委婉推托之辞。又如人们说“[你]别说,今天天气还真不错。”这里“别说”的意思是事实确凿,你不要不信;其背景是事先曾对事实的可能性、真实性表示过怀疑。如果不了解这点,就会产生疑问:“天气不错”为什么不让说?笔者应聘在东瀛教书的时候,有个学生曾就教材中的“你看你”“看你说的”问道:“为什么要让对方看自己?”“‘说的’怎么能‘看’?为什么不说‘听你说的’?”一位水平相当不错的日本汉语教师也说,他早年在学习教材中曹禺的《日出》片段时,对其中不时出现的“你看”“你看你”始终没明白它们的确切含意。诸如此类的词语很多。看书面上的汉字,都是常用而又常用,但真要照字面意义来解释,很多时候不好理解。可是词典中却很少有收录的(以上几个词、语或其义项《现代汉语词典》都没有)。即使有些题名为“口语”的工具书多数也把注意力放在一些比较土俗的说法上。对外口语教材呢?人们较多地注意口语交际的情景或话题,这些词语的出现随机性很大。这就难为了学习汉语的外国人。笔者从80年代开始注意这些词语,写过二十多篇短文,后来又陆续写了一些。最近进行了补充、整理,得词目150 条左右,涉及词语250条以上。现以其中三例就教于读者。 按说(ànshuō) “按说”的意思是根据某种既有事实,按照一般的情理,来进行推论、评说。如: (1)郑瑞玉的病很快就好起来了,她的肺空洞愈合了, 病灶稳定了,按说她应当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应当欢快地过幸福的日子。可是她心里却时常害怕,……(鲁彦周《孽缘》) (2)按说,子卿考上什么名牌大学,本是不成问题的。 然时乖运舛,非人所能逆。几年以后,我们都下乡了……(梁晓声《翟子卿》) (3)按说,嫂子白天累了一天,晚上应该好好休息了, 可她还得给我哥和侄子做衣服、洗衣服,也给我们做衣服、洗衣服。(李福中《嫂子》) (4)按说这房子是咱的,你心疼什么劲儿? (卢万成《内当家之死》) (5)小程愤怒地一拍桌子:“应该把红石县当官的枪毙喽! [用断我们矿上水的办法来胁迫我们给钱,]简直是伤天害理。” 老丁道:“话也不能这么说。这水源地本是人家[红石县]的地盘,按说也该给几个钱。”(王炬《民间行为》) 提示(一):“按说”可以跟后面的句子连读,也可以略作停顿,书面上写作逗号(,)。 提示(二):“按说”也可以说“照说”。如: (6)照说,他(曹操)有二十五个儿子, 其中包括才华横溢的曹丕和曹植,应该可以放心地延续一代代的曹氏基业了,但众所周知,事情刚到曹丕、曹植两位亲兄弟身上就已经闹得旁人看了也十分心酸的地步,哪有更多的力量来对付家族外部的政治对手?(余秋雨《遥远的绝响》) 因为“按说”的意思是按照一定的情理来推论、评说,所以也可以说“按理来说”“按理说”“按理”。如: (7)既然开会,就无须保密,按理来说。(柏原《喊会》) (8)按理来说, 徐荣祥这项极具经济效益的药品应该找一家更有实力、生产设备比较先进的厂家来生产,他为什么选在一个农村办厂?这和我们说过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恋乡情结”有着很深的关系。(沈默《淬火》) (9)现在来了个金厂长精明能干,上上下下关系都处得挺好, ……按理说老刘这个党支部书记不该省心了吗?他却偏要没事找事。(蒋子龙《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 (10)按理,他不该呀。你不知道,当初是我和他一堆儿干起来的,从一垛破铜烂铁里东拼西凑成了这条船。可现实呢,他就这么对待我,连个脸儿都不赏啦。(徐亚力《苍船》) 如果从特定的角度来推论、评说,可说“按……来说”“按……”。如: (11)中间有一座大厅,按现在的标准来说,也不算太大。(季羡林《悼组缃》) (12)有人说:即使这一次没有发生意外,按他的身体情况,也会在某一天在高原上出事的……(邢军纪、刘福波《雪山之子》) 提示(三):使用“按说”的句子一般都包含既有事实和推论、评说两部分。以“按说”导出的推论、评说常有标记“该”或“该”类词语,如例(1)的“应当”,例(2)的“本”,例(3)(6)(8 )的“应该”,例(5)(9)(10)的“[不]该”,例(7 )的“无须”;例(4)用“什么”反问,意思还是“不该”。 其中作为推论根据的既有事实部分的位置是自由的,大体可分以下三种情况,以例(1)(3)(10)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