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更真实的屏幕情境

——西方电视新闻制作一瞥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晓琨 中央电视台驻布鲁塞尔记者站

原文出处:
国际新闻界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电视新闻较之其他大众传播媒介有着最广泛的受众,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人们喜爱电视新闻,是因为电视新闻能够通过活动的画面和现场声音把新闻事实、新闻现场直观、生动地再现给观众,观众能够耳闻目睹新闻事实,产生身临其境之感;通过现场直播,从目击者的角度见证新闻事实以及它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通过解说、字幕、图表、特技等深入了解新闻的实质和背景。其实,电视新闻也只是对新闻事实的摹写、复制或称“再现”。由于电视器材本身的限制,特别是使用电视器材的人——电视记者、编辑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电视新闻对新闻事实的再现仅是一种近似的再现;为区别电视新闻通过电子设备纪录、传播和还原事实(即以画面、声音在屏幕上再现事实)与客观现实的不同,我们暂称电视新闻对事实的再现为“屏幕情境”。使用不同的电视器材和电视新闻制作者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得不同,屏幕情境再现事实,在真实性上呈现量的差异;也正是由于电视新闻的特点,屏幕情境虚假成分的掺入和假屏幕情境对观众有更大的蒙蔽作用。

      从接受者——电视观众来说,屏幕情境再现事实的真实与否有着一定的主观色彩;同样来源于事实的再现,有的被认为是真实的,有的则被认为是不够真实的。

      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新闻越来越成为人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主要信息源,成为人们了解世界接触世界的窗口。电视新闻日益深入人心也使人们对屏幕再现新闻事实和新闻现场真与假的分辨能力大为提高。越来越多的观众懂得了电视制作的规则,很容易捕捉到屏幕情境掺假的蛛丝马迹;对屏幕情境的现场感、真实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

      适应观众的这种需求,西方电视新闻制作者在构造屏幕情境真实感上不断有所创新。一些做法颇值得我们借鉴。

      一、更加注重真实

      这里讲的真实,既指电视新闻再现事实的真实性,也指屏幕情境构造的真实感。

      (1)把演播室搬到新闻现场。

      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为了突出现场气氛并及时传播新闻信息,电视新闻制作者把演播室搬到现场。这样,一方面便于主持人、策划者以及其他把关人近距离地调动和指挥记者,随时调整报道策略;另一方面将演播室的运作情况和现场环境变化展示给观众,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和真实感。西方电视新闻制作者为了突出现场气氛,往往用无色透明玻璃搭制现场演播室,或者只搭一个顶棚,甚至让演播室直接暴露在现场环境中,以便观众透过屏幕检视现场环境的每一细微变化。

      (2)全部采用直播方式,随时播入现场报道。

      西方电视新闻全部采用直播方式。德国最大的公共电视ZDF 的新闻负责人说过,他们有不成文的法则,新闻不允许录在带子上播出,不然就会被认为是受了某种影响播出的。该台播出新闻时,主持人背后树了面大镜子,显示着时间和天气预报。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构造屏幕情境强烈的真实感,使观众不怀疑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和真实性。

      比较重要的新闻,西方电视机构往往采用演播室与现场记者直接对话的方式:屏幕同时显示主持人和前方记者画面、同期声音;主持人问话或记者答话时,导播轮流切换他们的近景,屏幕下沿打出“现场”字样。真实感和现场感构造得相当强烈。如果前方记者的画面一时传不回来,他们在使用记者现场声的时候,在屏幕上叠出记者的照片,并用电脑动画绘出事件发生的区域、地点,用字幕概要介绍事件的内容、记者的姓名、报道的时间、地点等。真实感仍然相当强烈。

      (3)构造“促膝交谈”的屏幕氛围。

      电视新闻虽然拥有广泛的受众,但这些受众并不是集中在课堂里或影院里,而是分散在一家一户来收看电视的;构造屏幕情境要考虑到电视新闻观众的这种收看特点,尽力避免出现“一人宣讲,万人听众”的讲坛式情境,而要构造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的自然、和谐、亲切的屏幕氛围。促膝交谈才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消除隔膜,西方电视新闻制作者深谙此道。

      首先在摄影构图上,他们取记者、主持人和被采访人的近景、特写,形成与观众面对面的态势。其次,在屏幕中消除记者手持话筒指向被采访人或指向自己的采访报道形象,改用鱼杆式话筒或钮扣式话筒,让话筒在屏幕中消失,让出现在屏幕情境中的记者、主持人像在生活中一样与别人交谈或与观众交谈。画面中没有了话筒,记者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活动,屏幕情境显得更生活化、更真实化。 例如CNN记者报道刚果内乱,屏幕情境为一长溜行进中的非洲难民,记者从难民队伍中走出来,转身走向摄像机,边走边说。再如,CNN记者采访驻波黑北约部队, 屏幕情境也是记者与官兵们一起行军,亲切交谈,边走边访。

      一般来说,人们面对记者、尤其是面对记者伸到自己鼻子底下的话筒时,难免心里有点紧张,并通过面部表情和语气、语调显露出来;另外,记者手持话筒挥来指去,也给自己及旁人造成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这些在屏幕情境中都是不自然的因素,因为生活中没有这样的交谈形式,无形中造成了屏幕情境与现实的区别。

      需要说明的是,画面中没有话筒,不等于不重视声音;相反,西方电视新闻摄制组中都有专门的录音师(常常没用灯光师)。他们认为,真切的同期声重于清晰、优美的画面(先进的摄像机并配备机头灯,足可胜任低照度下的新闻现场摄制);看似不经意的、非常自然、生活化的屏幕情境,绝不是不经意构造的;而是事先或事件进程中经过新闻制作者和把关人反复酝酿、周密策划、有时甚至是准备了几套方案最终构成的。构造这样的屏幕氛围,为的是让观众无意识地、放松地进入规定情境,接受新闻制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