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闻教育:教育适应实践的难点与突破

作 者:

作者简介:
裘正义 上海新民晚报新闻部副主任,新闻学博士。邮编200040

原文出处:
新闻大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新闻教育的改革,是一个发展带来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数量上看,我国报纸1978年为186种,到1995年底发展到2202种,平均每3天就有一份新报问世,总印数也达到了274.28亿份,每份报纸的版面,也从一般为4个版,扩至16版以上;从种类上看,1978 年前我国报纸基本上是各级党报,品种单一,经过近20年的发展,形成了党报、晚报、经济、文化、生活、文摘、广电等30多类层次丰富、风格多样的报纸;从功能上看,报纸从单纯的政治宣传工具,扩展到传递信息、传播知识、提供娱乐和舆论宣传等多个方面。广播电视业发展则更为迅猛,到1996年,我国广播覆盖率已达84.2%,电视覆盖率为86.2%,目前全国除中央台以外,有17个地方电视台的节目上了卫星;有线电视网的用户数到去年底已经超过了5000万户。中央电视台的国际频道实现了全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覆盖了世界98%的地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有38 种外语和5种汉语方言节目,英语、汉语节目基本覆盖全球〔1〕。

      新闻业经营管理也取得可喜成就。我国报纸商业广告自1979年恢复以来,去年底达77.6亿元,占全国广告收入366亿元的1/5以上。 广州日报、羊城晚报、新民晚报去年广告收入均超过5亿元。 电视业的广告收入近年来一直稳居首位,并保持着最高的增长率。与此同时,传媒的技术含量不断升高,报纸早已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主要大报购置了高速彩印甚至双面彩印设备;报纸电子编排的软件在不断更新,非线性编辑系统也在广电部门露面;采访活动中,网络通讯、便携式卫星传输设备、数码相机、数码摄录系统等几十万几百万的“家当”令今天的记者“身价百倍”。

      实践的发展呼唤着人才,呼唤着大量的人才,呼唤着多种技能层次、多种知识结构的人才。应该说,我国新闻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新闻学类专业教学点从改革开放后的3个增加到了66个, 长期单一的专业也增加到了7个,据1994年的统计,在校学生达4600多人, 当年毕业生约1500人,专职教师898人,兼职教师200人。但是总体上来说,仍然不能满足新闻人才的需求,我国解放后由新闻院系培养的毕业生迄今为止不足3万,而目前新闻从业人员达35万。这些所反映的, 只是数量上的差距,更值得关注的是人才培养在质量上与实践的发展不相适应。

      江泽民同志在去年1月2 日接见解放军报社师以上干部时的讲话和9月26日视察人民日报社的讲话中〔2〕, 多次强调了新闻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指出:“新闻事业能不能办好,关键在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队伍。”“新闻工作是教育人的”,“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他向新闻工作者,特别是中青年同志,提出了打好5 个根底、发扬6个作风的要求。总书记的讲话, 是现阶段新闻人才培养的总要求,也是搞好新闻教育的总目标。在充分肯定我国新闻教育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对照上述要求,应该承认我国新闻教育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与这些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与新闻业的发展还有很多的不相适应。

      距离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只有两个多年头了,历史已将改进和改革新闻教育的任务推到了一个跨世纪课题的显著地位。本文仅从一个角度作一点初步的探索。

      新闻教育面临的一个难题

      实践性强,是新闻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如何正确处理新闻教育与实践的关系,也就成为新闻教育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行文之际,想起一年之前差一点引发笔战的往事。 起因是1996 年12月24日《文汇报》发表的一篇杂文《“人咬狗”与“狗咬人”》。文章不长,却有多处涉及新闻教育与实践的关系,试引其中一段:

      新闻改革要从新闻教育改起。有位新闻系教授对我讲过一句心里话:教了几十年新闻学,感到很惭愧——误人子弟。这位教授主要指的是教材与教学体制。有不少教材是照搬国外的洋教条,有不少教材是沿袭国内半个世纪以前的土教条。有的教授讲编辑学却从未编过一天报,讲新闻写作却从未写过一条新闻,两耳不闻火热的新闻界改革。在这样环境中陶冶出来的学生怎么能适应大变革中的中国新闻事业呢?

      既是杂文,行文未必周全,文风亦稍觉尖锐,尤其是对新闻教育评价之低,令教育工作者难以接受。于是一位著名大学的新闻学教授撰文欲予以驳斥,由于多方转圜而得以宁息。教授的驳论,笔者曾借来一读,征得本人同意,在此也引上一段:

      用“误人子弟”四个字来概括几十年的新闻教育,恐怕不能为所有教师和所有学生所认同。中国几十年的新闻教育,培养出几万名新闻工作者;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称职的,相当多一批人是中国新闻界的骨干和精英,这其中不能没有新闻教育工作者的功劳和苦劳。这些教师是在艰难的条件下,默默奉献,为中国的新闻界一批又一批输送人才的。……新闻教育联系实践的问题是需要解决,广大新闻教育工作者并不满足于目前的状况。各院、系都为此作出了许多努力,也经常请有实践经验的新闻工作者来学校讲学。……新闻教育联系实际的问题很复杂,这其中也包括人手和资金等问题,也有新闻单位支持的问题,这决不是喊几句空话所能解决的。应当说,现在大有改进,相信今后会一步步好起来。

      本文无意于分析双方的短长,然而从两文及引起的社会反响中,似可以引出这样一个认识:新闻教育与实践关系问题,在当前新闻改革与新闻业现代化背景下,重新引起了广泛重视。这一点,无论是从事新闻实践达几十年的杂文作者抑或执教新闻同样达几十年的教授,都有共识。

      《中国记者》今年年初在“本刊调查”栏目发表了《部分新闻院、系(专业)教育教学情况调查》的报告〔3〕。 被调查的八个新闻教学单位的代表均认为,新闻专业实践性很强,强调实践教育是新闻教育的重要内涵。他们同时指出,新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任务十分艰巨。他们对于新闻教育现状的看法也大体一致。可以概括为两“大”两“苦”:成绩很大,问题也很大;主观上很刻苦,客观上很艰苦。所谓成绩很大、主观刻苦,教授的文章已有很好的论述;对于存在的问题与客观条件的限制,双方谈得尚不全面。中国新闻学院的蔡雯同志新近撰文对目前存在的亟待改革的问题作了这样的概括:专业设置与新闻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相比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地方;课程设置不能满足新闻岗位的实际需求;教学内容陈旧,与目前的新闻改革实践有相当距离;教学手段落后,重知识灌输而轻技能训练;教学设备老化,不能与新闻实践同步,等等。文章认为,这样的教育状况下培养出的学生较普遍地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动手能力差、缺乏创造性等弱点〔4〕。总之,新闻教育不能适应迅速发展中的新闻实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