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应该怎样确定?

作 者:

作者简介:
丁淦林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新闻大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为了办好新闻教育,有许多问题需要作深入的研究,如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育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本文主要议论大学新闻系本科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问题。这是办好新闻教育首先要明确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70多年历史的回顾

      从我国大学新闻教育来看,对于这两个问题的认识思路与解决办法,有着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20年代初到40年代末。20年代是我国大学新闻教育起步和迅速发展的时期,上海、北京、厦门等地一些大学都开办了新闻学(报学)系科。在办学模式上,主要是仿照美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新闻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训练为教学重点。1929年创建的复旦大学新闻系,在制订办学方案时,就是以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为蓝图的。它的培养目标是“养成本国报馆编辑人才与经营人才”〔1〕,学制4年,设有专业课程34门,共89学分,其中业务知识课与操作(技术、练习)课程17门41学分,基本上占半数。另一半是论史知识课8门19学分,辅助知识课(《地理知识》、《时事研究》等)9门,29学分。此外,还有公共课(《国文》、《英文》、《军事教育》等)11门60学分,选修课12学分。总计课程45门以上、161学分。 值得一提的是,课程中有《报馆组织与管理》、《贩卖新闻学》、《新闻广告图案》、《杂志经营与编辑》等课程。

      1935年,上海《申报》函授学校出版了一套新闻学讲义,共17讲,其中文史基础知识3讲,论史知识4讲,新闻业务知识与操作知识7讲, 辅助知识3讲。重点显然也在实用知识与技能上,是仿美的。

      在20—40年代的30年中,我国大学新闻教育基本上按照上述思路确定培养目标与设计课程体系的。其中,4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在延安、华中、东北办了短期的新闻班和新闻专科学校,教学重点是政治课与时事政策课,同时也学习业务知识。这是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快速培训应用人才。

      第二阶段是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新闻系科进行了调整,1952年起学习苏联的经验,制订新的教学计划,重新确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巩固基础与发展前途的新闻文字工作者”。1954年,更加具体化为“培养新闻工作干部,即从事报纸、通讯社与广播电台的文字工作人才”。这种对培养目标的提法,反映了当时我国新闻工作的单一性,即以文字宣传报道为主,在经营管理、图像新闻等方面不必强调培养专门人才。在“反右派”、“大跃进”之后,关于培养目标的表述加重了政治色彩,但核心仍是新闻工作者。

      在课程体系方面,相应地削去了经营管理、广告等课程,新开了《报纸的群众工作》等课程,后又将《新闻学概念》、《新闻编辑》、《报纸的群众工作》合并为一门大而无当的《新闻工作理论与实践》课。而最重要的变化是,把理论放在首要地位:在所有课程中,政治理论居首位;在新闻专业课程中,新闻理论居首位;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验、实习)中,理论教学居首位。这种状况,在50年代中期“学苏联”高潮时尤为明显。

      第三阶段是60年代初期和中期。初期,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大环境较为宽松,学习气氛日趋活跃,学理论,学政策,学文史,谈古说今,议论风生。在新闻教育培养目标的表述中,加上“新闻教学与研究人员”一句。在课程体系中,理论与政策课程、文史知识课程的分量加重,复旦新闻系出现了“两典一笔”的说法。两典,指马列经典著作和古典文学著作;一笔,指写作一枝笔。这几年,学生认真读书,理论功底更扎实了,文史知识更丰富了,政策观念也加强了。然而,从1963年下半年起,师生下乡下厂,课堂教学断断续续,伏案读书的气氛由此中断。

      第四阶段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原来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被否定,强调学员要成为“普通劳动者”,以社会为课堂,“结合实践进行教学”。什么稳定的教学秩序,系统的学习,乃至课堂讲授,都被斥为“修正主义”。虽然当时招收工农兵学员,但要求他们在大学“上、管、改”;虽然也设置了一些课程,但不成体系,而且说变就变,谁也无法预计教学效果。

      第五阶段是粉碎“四人帮”后至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打开了人们的思路,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90年代初开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的整个社会发生巨变,新闻教育也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时期。对于新闻人才,不仅社会需要量大,而且需求呈现多样化,除了通用型的编辑、记者外,在对外报道、广播电视、经营管理、广告、公共关系等方面也需要专业人才。因此,开办新闻专业的大学迅速增多,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逐步拓宽,课程体系在充实和更新。开设了一批新课,如《大众传播学》、《广告学》等;原有课程的内容也有变动,如《新闻编辑》增添了激光照排的内容;加强了新知识、新技术(市场营销、计算机等)和外语课程的教学。

      从70多年的历程看,除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混乱以外,其他各个阶段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都是明确的、行之有效的,基本上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求。毕业生经过实践检验,大多数能胜任新闻工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