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同志作为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十分关心和支持教育,对教育工作发表过许多内容丰富、见解精辟、高瞻远瞩、特色鲜明的论述。这些观点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逐渐提出和发展起来的,因而有如下特点:一是社会主义方向性。无论是提高国民素质还是提高办学效益,解决教育两个重大问题,其宗旨都是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二是务实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和教育的特点,明确提出将人口负担转变成优势,只有通过国民素质的提高,教育要走效益型发展之路,提高教育质量。(2)着力于解决实际问题。无论是提高教师待遇,还是教育培养人才的层次性、多样性都体现这一特点。要实事求是解决教育现实中的问题。三是科学的创新性。这包括:教育不仅是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带头示范作用;教育是两个文明建设的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科教兴国。这些观点是在研究和探索中形成的,是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创新精神在理论上的结晶。江泽民还特别强调教育要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受教育者整体素质。江泽民同志教育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提高素质的观点 二十一世纪即将来临,我国在经济发展、科技现代化、粮食安全、环境保护、社会的长治久安等各个方面都面临巨大的挑战。迎接这一挑战,根本的根本,是民族素质和科学技术的提高。我国人口众多,人口素质不高就成了迎接挑战的障碍。马克思早就提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这种教育或训练更是不可缺少的。也就是说,提高国民素质主要靠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了这一点:“依靠什么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呢?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一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的发展,也是针对我国国民整体素质还不高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是实事求是的具体表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始终快速健康、有序地发展,其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教育、得益于劳动者素质的逐步提高。 提高素质,进行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长期以来,教育确立着这样一种观点,即选择少数学习优秀者、淘汰多数学习者的应试教育观。素质教育强调内在身心潜能的发展以及外在的文化知识和社会规范向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是以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将教育和发展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全面和谐地发展。当前,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仍未转化为教师、社会的自觉行为。一些地区、一些同志对经济建设要转到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上来这个转变认识不足。因此,江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各级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大力发展教育,加快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必然要求。”(注: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4年6月14日)“发展教育和科学是百年大计,对社会生产力和民族素质的提高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注: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89年9月30日)从这些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江泽民同志把教育发展和提高素质作为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坚持基本路线的根本问题,极富战略远见。十五大报告又提出要“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注:江泽民:中共十五大政治报告,《人民日报》,1997年9月23日) 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着眼于为受教育者迎接新世纪的挑战的需要打好基础,要使我们培养出的人有比较广博而坚实的基础知识,有创造性的思维和工作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身体、专业、心理素质。 二、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的观点 国家要兴旺,经济要发展,关键靠人才,没有人才,一切等于零。因为人才的培养与经济、生产力、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一个彼此联系、辩证统一的发展整体。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工作。江泽民同志九十年代初指出:“教育要为培养合格人才作贡献。”(注:江泽民:与出席国家教委工作会议代表座谈,《人民日报》,1990年1月18日)即教育不仅要培养足够的人才,更要有人才的高素质、高质量。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范畴,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是由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决定的。但是,如果教育的发展,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脱节,则不仅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而且会影响到教育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就既要加快培养开放型经济、第三产业、高新技术和其他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又要培养大量有一定文化素养和各行业熟练技能的普通劳动者。这种培养和服务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传统教育观念往往把人才等同于全才。现代教育观念认为人才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和层次性。正如江泽民所说:“一方面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又要面向广大农村和基层企事业单位,培养大量急需的各种中级、初级技术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注:江泽民:参加四所交通大学座谈会讲话,《人民日报》,1996年3月29日)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既体现在宏观上,如教育发展规模、教育系统的纵向结构、专业设置结构如何与现代化建设发展水平及其经济结构相适应;也体现在微观方面,如办学思想、教育教学模式及培养人才的素质规格如何适应现代化建设多样化的要求。 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所以教育要有预见性和超前性。今天的教育要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培养合格适用的人才。这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江泽民同志对此作了具体指示:“我们培养人才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着眼于长远,统筹考虑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注:江泽民:参加四所交通大学座谈会讲话,《人民日报》,1996年3月29日) 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还不能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完全相适应。一方面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高层次专门人才,居民和家庭收入的显著提高也极大地增加了对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需求,另一方面受学科专业限制,受财政因素的制约,招生和分配都有不少问题。在培养质量上,基础宽厚、理论联系实际、适应性强、有开拓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凤毛麟角。教育结构上人才层次结构的不平衡、专业结构的不平衡、各类学校和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等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正因为如此,江泽民同志把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作为教育要解决好的两个重大问题之一,是教育界长期致力解决而尚未根本解决的一个总体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