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教育现实中的对立 无论是从语义学还是从逻辑学的角度,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都无法在同一个层面上构成相联系、相对立的同一范畴的概念。也就是说,这两个概念并不是从语义学或逻辑学的相同角度和层面来概括和解释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因此,它们的联系和对立缺少理论概括和理论阐释的统一衡量尺度,这是理论界对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提并论产生极大疑惑和多方责难的基本原因,这也使我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一些专家提出素质教育的所谓“悖论”、“误区”、“困惑”的个中原委和缘故。 然而,在理论层面上无法构成语义或逻辑的联系和对立,并不表明在现实中两者就肯定不具有,必然不发生相联系和相对立的性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及特定的社会现实运动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就形成了这种既相联系,又相对立的矛盾关系,这是历史和现实的辩证法。我们无法漠视这种在现实运动中两者的必然联系和对立,相反应客观而公正地描述和揭示出这种联系与对立的现象与实质,这是时代交给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任务。 在教育现实中,我们把背离和扭曲了基础教育的基本性质、基本特征、基本任务,以升学考试作为教育的唯一价值取向,作为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和终极目标的做法和趋势,概括为“应试教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应试教育是对基础教育的“异化”。所谓“异化”,是指主体为着自身而创造出客体,客体反过来成为控制、主宰、支配主体的东西。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如人类为自身而创造了宗教、金钱、权力、工业社会等,然而宗教、金钱、权力、工业社会却成为控制、主宰、支配人类的东西,从而使相当一部分人沦为自身创造物的“奴隶”,处于一种被统治、被奴役的状态。这就是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现实中的“异化”现象。同样,在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和现实中,考试是作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被创造出来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它本身并不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然而,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在相当一部分国家,尤其是在儒家文化圈范围的国家和地区,考试(尤其是高考)以及与考试密切相关的升学,成为导引、指挥、支配、控制甚至于主宰教育教学过程的“异己力量”。这种力量之巨大,在某些地区和某些时候,甚至超越学校教育制度本身、超越行政控制和干预、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而成为一种非制度化的大众文化的群体理念和集体行为。作为一种世俗文化的指令,成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隐形的手”,操纵、驱使、奴役、控制着人的意识和生存状态。同时,也必然地成为替代教育的崇高目的和终极关怀,解构、取消和搁置教育本质和理想的一系列“宏大叙述”的世俗和功利力量。 在应试教育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下,基础教育逐步地走向对自身的“异化”:考试由教育教学的手段上升为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教育自身应追求的目标,理想和价值被消解和搁置;教育教学过程成为被考试所决定、所控制的东西,成为以考试为中心、为考试而服务的过程和行为;教育教学资源以考试为中心进行重新组合和配置,其调度和运行以获取考试中的最大利益为首选目标;在牺牲了基础教育的全部性质和特点之后,理所当然地使基础教育沦为一种片面的教育,使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陷入一种片面的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应试教育是在一场世俗化、功利化的演变中,悄无声息地使教育的人文理想丧失殆尽,使教育的胜利演变为考试的胜利,使教育的成就演变为升学的成就,使教育的衡量尺度和瞄准目标从人的整体性的发展错位于人的片面发展,从人类发展的未来让位于眼前的蝇头小利,从高远的思想跌落进平庸的现实,从而将教育的多样性、丰富性、崇高性廉价出卖。 我们置身于当今世界“全球化”、“一体化”、“整体化”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之下,面临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全球问题”的急切呼唤和深刻挑战。当我们着眼于面向21世纪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对人的发展的要求时,当我们对“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寄予极大的期待时,我们却忽然发现,作为联结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重要中介,教育所一贯充满着和表现着的人文理想、浪漫激情和创造意识,却摇晃和湮没在世俗及功利的包围之中,这不能不使人感到忧虑和不安。在这样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中,提出以素质教育为口号和目标的教育教学改革,其危机意识和超前性是显而易见的,其现实性和针对性是一目了然的,其与应试教育的联系和对立也是不言而喻的。企图用语义和逻辑层面的非联系、非对立来否认现实的联系与对立,显然是不可取的。 二、返朴归真的实质和根本是“返回基础” 在基础教育的基本性质中,基础性无疑是首要的、基本的,最能体现基础教育鲜明特征的根本属性。在基础教育的诸方面性质中,基础性不仅可以派生出基础教育的基他性质和特征,而且对整个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来说,基础性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为人的发展提供基础是赋予基础教育基础性的内在根源,并由此而使基础教育具有了构成教育体系的纵向基础的性质,这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不同的方面,这二者在人类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实践中是内在地统一的。人的发展和成长与盖房子相类似,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打好发展的基础和根基。由基础教育所提供给人的发展的基础,是一种普遍性的范式,是一种最基本的素质开发和塑造,有了这样一个前提,就为任何人、任何有计划(包括学校教育)地实现自身发展的全部可能性和所有发展方向提供了身心方面的基础。所谓返回基础,就是回归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使基础教育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