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育”优于“五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文汇报

内容提要:

德育、智育、体育三方面构成了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人的素质显示了三个基本层面:身体的自然素质、认识的智能素质和行为伦理的性格素质。德育的任务在于完善人的行为伦理素质,智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智能——潜能、能力、才能及创造力,而体育则保证人的身体自然素质的成熟与发展。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世上罕有“十全十美”之事物,但人类却有“求全心理”。例如,看戏、看小说总希望能看到大团圆的结局。又如,有人要求塑造出“高大全”式人物等等。如果说描写人写“高大全”形象不足取的话,那教育家要求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素质要系统而全面一点,却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说,要求教育能克服人性的片面发展从而能培养出健康的,和谐的个性,那不仅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十分迫切的。

      教育家主张的“全面发展教育”,说准确一点是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教育。它首创于马克思。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时,首先观察到劳动者片面发展的冷酷的现实。例如,劳动者的下一代,在很小年纪当童工,失去学校就读的机会等。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抨击社会的弊端,提出“智育”与“体育”的结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马克思提出的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教育中设有德育,是颇有见地的。因为道德教育有阶级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提出加强资产者的道德教育,会使劳动者的个性倾向于资产者方向发展,不利于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

      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全面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个性全面发展学说,他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条正确的方针,使马克思主义个性全面发展学说,成为变革社会与培养新人的锐利武器,由理论转化为自觉的实践活动,所以这条方针的提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与重大的现实价值。邓小平同志在《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最近,江泽民主席在接见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代表时提出,培养全面发展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科教兴国战略和国家前途。他说:“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的个性全面发展学说推向新的阶段,进一步发展了全面发展学说。

      为什么说德、智、体三方面就构成了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呢?因为人的素质显示于三个基本的层面:身体的自然素质、认识的智能素质和行为伦理方面的性格素质。德育的任务在于完善人的行为伦理素质,智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智能——潜能、能力,才能及创造力,而体育则保证人的身体自然素质的成熟与发展。

      当然,就世界某一局部来说,“五育说”尚占有一定的市场。最有代表性的“五育说”有三家。一是蔡元培提出的五育教育方针,另一是解放前国民党政府与现在台湾当局提出的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群”的教育方针,还有一个是假共产主义的“德、智、体、美、综”的全面发展学说。在以上三种有代表性的“五育观”中,均不遗余力地强调“美育”的价值。

      有人认为,“没有美育的教育方针是不完全的教育方针”。这种说法有颇大的片面,一方面,他们对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什么在方针中不提美育没有深刻领会,另一方面,他们也根本不知道资产阶级教育家鼓吹的美育带有“全育性”与“混育性”。就以蔡元培的“美育”观来剖析。他是把美育放在德育之上并混杂了德育。蔡元培断言,美育中“包含种种主义”,说得明白点,就是美育是“全部教育”,它的内容包括“军国主义”(体育)、“实利主义”(智育)、“德育主义”(德育)。他认为,有效的世界观教育必须乞助于美育。他说:“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

      蔡元培美育的“全育”观与“混育”观并不是他个人的独创,而是继承了席勒的“美育”观。

      在席勒看来,当时社会的人性是片面发展的,而社会只为人的自由的活动留下一个审美活动的“小岛”,人要成了“自由的人”,只能依靠美育。他把美育作为改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佳手段。因此,他坚信教育就是美育,美育则是“全育”或“混育”,即美育包括着德育、智育、体育的全部。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列入美育,不仅是明智的,也是十分合理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