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教育的时代要求

作 者:
宋方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南通师专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实施主体性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这是由教育的主体性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者的主体精神的弘扬。从当前教育的现状看,有以下三个问题特别需要加强研究。一是道德教育的主体性问题;二是人文知识教育的主体性问题;三是创造教育的主体性问题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7 期

字号:

      一、时代呼唤主体性教育

      人的主体性发展,简言之,就是人的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的过程。人的主体性包括“人”的本性所具有的绝对主体性,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的潜力”,正是这种“潜力”的自然存在,从而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当然,人的绝对主体性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某些“本能”,它是在自然的、社会的、精神的感染下渐渐积蓄起来的一种禀赋和潜能。人的绝对主体性同时也是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向着相对主体性发展的。人就是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完成着“在现实中把自己分化为二”,即实现着主客体的分化,建构起主体与客体两个对立世界的。

      现代社会中,人的基本特征是独立性或主体性,人的主体是人性中最集中体现人本质的部分,它是人在作用于社会环境中自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表现于人的自尊、自立、自强、自律,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清醒的认识,有高昂的处世精神,是自我意识的高度觉醒,不仅懂得如何生存,还知道应该如何发展;不但能适应社会,还能主动去改造社会。同时,人的主体性还表现于人的理智性和智慧性,它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它决不是极端个人主义的张扬、我行我素的放肆和自然本能的发泄。

      我们的时代呼唤着能造就这样的人的教育,这种教育就是主体性教育。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对主体性教育的研究,标志着当代教育理论研究的一种自身的觉醒,这是从重“事”研究向重“人”研究的一种进步。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研究人的发展,人是自然的主体,文化的主体,历史的主体。马克思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没有“每个人”的发展,就没有“一切人”的发展。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全面发展不能不是个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所以,教育的主体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重视受教育者每个人的主体的发展。

      其次,主体性教育也是对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弘扬。教育者作为教育的主体,自身的主体意识还有待强化。从现状看,教师由于受到现行教育体制的、思想的、文化的约束,还远远没有发挥每个教育者的主动性、创造性,他们按大纲教学,按规范办事,按教材上课,教育教学过程几乎成了传递、传播、传授思想、知识的过程,教育工作程式化、工具化,平时苦于应付检查、应付考核,有时从习惯势力去衡量教师,把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视为独断专行、标新立异,因此,大部分教师无法通过创造性工作去完善自己,只能照章办事,亦步亦趋。这种种无视教育者主体性存在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主体性教育的施行。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认为,教育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人类的自身生产,绝不只是“种的繁衍”,而是通过教育这一社会活动去生产和创造完全意义上的人,这种“人”能够在完成人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调整的同时完成人自身的认识和调整。具体地说,第一,学校培养的人,必须具有现代社会人必备的独立性、主体性,不能靠依赖别人而生存,他们应该能清醒地认识自己,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有迎接生活挑战的勇气,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友善地对待别人。第二,学校培养的人,必须有较高的精神境界。他们应该懂得,虽然我们现阶段还离不开对物的依赖,但不能做财富、金钱的奴隶,人活着应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劳动不只是为了谋生,而是每个人对社会应作的贡献,是人的本身需要。我们的教育应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去发展每个主体,使他们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即具有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的某些特征的人,这既是我国现阶段教育者的光荣使命,又是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的一个根本区别。

      二、实施主体性教育的几个重要议题

      实施主体性教育,从当前教育的现状看,有以下三个问题特别需要我们加强研究。

      一是道德教育的主体性问题。

      在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注意把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以及以“性善”、“仁爱”为核心的人格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理功利主义”教育与“合理的个人主义”教育融为一体,把平等、公平、诚实、守信、负责等市场伦理规范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我们也看到市场经济给社会道德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我们要正视人的主体性发展是受到时代的制约的。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道德教育有其相对的主体性,那就是培养人格完善的有道德的人。道德教育的主体性恰恰表现在,它是以人类共同性的道德来激发人的主体精神的,是以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抵制物欲和利己,实现人的精神本质和主体性本质的。为此,我国学校当前的道德教育应考虑如下两个方面:一是营造促进学生人性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同时积极创设引导全民人性健康的社会大环境,这是一种客观环境力量产生的价值诱导。二是对学生进行健康向上的价值灌输,使学生有奋发的精神,高尚的情操,这是一种主观精神产生的价值取向。我们的道德教育,不是只要求学生服从某些规范,而应该去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情感与实践的理性能力。

      道德教育不应该成为纯粹的政治附庸和经济工具,具有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它既不是依附于政治的一种纯理性的道德教育,同时又必须服务于政治;它既不是以培养“经济人”为唯一目标的道德教育,同时又必须适应于经济建设。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道德教育从依附政治到适应经济,从服务政治、经济到培养有道德的人,这是我们的道德教育主体性发展的必然趋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