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思考何以必要
教育和社会关系是教育学中的核心理论问题之一。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在把握教育和社会的关系上却存在不小的偏差,表现为孤守这样的一种分析模式:先把“教育”从“社会”中孤立出来,然后把其余的“社会”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或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几大块,分别一一对应地谈教育和社会其他各构成成分间的关系。诚然,这种分析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和社会关系的一般特征,但也存在不小的缺陷。首先,这种分析模式在对教育和社会的划分上存在“二元论”倾向和实体化特征,却把教育和社会机械地割裂开来,并视二者为两个孤立的“实体”,在此框架下谈论它们的关系;其次,这种分析模式照搬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划分方式,直接袭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等哲学或政治经济学范畴,使教育学对教育和社会关系的分析在范畴使用上存在哲学化倾向;再次,这种分析模式仅仅把视点局限在教育和经济、教育和政治、教育和文化等几种有限的宏观关系形态,缺少对教育和社会的关系作必要的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的考察,使教育学对教育和社会关系的研究和表述因缺乏丰富的具体内容而流于抽象化、简单化;第四,这种分析模式对教育和社会关系的分析主要是从功能论和适应论视角进行的,表现在思想上往往是先谈社会的每一部分(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经济、文化等)对教育的决定和影响,再谈教育对社会各部分的反作用,最后得出一条“教育要适应社会”的抽象结论(所谓的教育基本规律),表现在话语上,一方面是“规定”、“约束”、“决定”、“影响”、“制约”,另一方面则是“适应”、“服务”、“客观”、“满足”、“符合”、“被决定”,基本上从中看不出教育和社会间的冲突,以及教育对社会在“适应”基础上的“超越”;最后,这种分析模式的一个总特征是仅侧重于对教育和社会关系作横向的静止的一般性阐述,忽视了对教育和社会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特征作纵向的比较分析,因此,难以从这种模式看出教育和社会关系的具体时代特色,因而缺乏应有的现实感。
为了克服以上分析模式的种种不足,丰富教育学观察教育和社会关系的视角,本文尝试使用社会学中常用的“边缘”和“中心”等范畴,从教育社会学角度对教育和社会的关系及其演变作纵向的比较分析,以期抛砖引玉,见教于同仁。
二、新思考:从边缘到中心
边缘和中心是考察两种事物或现象间关系状态的一对对偶性范畴,在社会学、文化学和教育社会学等研究领域中广为应用。人们一般认为,“边缘”是相对于“中心”而言的,没有某种“中心”作为比较的参照系,便无所谓“边缘”,反之亦然。但更应意识到,边缘和中心是部分相对于其所在的整体而言的,是考察和标识部分在整体中的具体位置的关系性范畴。考察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教育(部分)相对于社会(整体)的位置(即关系)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发生了从边缘到中心的根本性转变。
固然,教育是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相伴发展的社会活动,但在传统社会(前工业社会)中,由于社会生产水平低下,社会结构相对简单,社会发展速度比较缓慢,致使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为教育发展提供的条件与支持都很有限。因此,传统社会中教育的规模狭小,结构简单,发挥的社会功能较为有限,教育的发展也较缓慢。教育特别是正规形式的教育(如学校教育)这种有限的社会资源基本上为少数统治阶级所垄断,成为少数社会成员独享而大多数社会成员则与之无缘的特权。教育为社会培养和输送的人才主要限于政治和宗教领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等领域的直接作用则非常微弱。因此,在较短时期内,教育对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作用不甚明显,相对于整个社会,教育基本上扮演着一个适应性角色:把占主流地位的社会文化、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一代一代地向下传承,培养出充分顺应和维护现存制度的社会成员。教育的发展变化不明显,即便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也不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震动。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并没有一个明显的,不可或缺的教育依托,换言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并不具备一个教育基础,教育尚未获得一种基础性社会地位。正是从以上的意义上,我们认为在漫长的前工业社会(传统社会)里,教育基本上处于社会的边缘位置。
现代社会是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是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大量较高素质的劳动者的培养和补充为前提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塑造无疑是教育的根本使命,因此,社会的科技需求和教育需求的增长大大刺激了现代教育的发展。不容忽视的是,现代社会正日益走向知识化、信息化,第三产业(服务业)、第四产业(信息业)逐渐取代第一、二产业的社会主导地位,社会发展的动力基础逐渐由人力、畜力、自然力以及机器动力转向信息知识,这些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传统地位。教育因作为知识、信息创造、传播和人才培养、更新的必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而成为社会发展“中轴”的基础。教育结构的复杂化,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功能的拓展,使教育经历了一个世俗化和大众化发展过程,教育不再是仅为少数人所垄断的社会资源和特权。因此,现代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教育不再扮演传统的适应性角色,开始引导或拉动社会向前发展,教育获得了基础性社会地位,现代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一刻也离不开一个教育基础。教育作用的根本性变化和教育地位的显著提高改变了教育和社会的传统关系格局,教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言:“教育处于社会的核心位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