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观点与师德建设问题探索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小清 惠州大学党委宣传部 惠州 516015

原文出处:
惠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坚持实践观点,正确认识当前师德建设中时代性功利观念的转换,是当前师德建设的重点与难点;师德建设也有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用“三个有利于”来评价的问题。新时期的师德,有“七个方面的转变”教师要把握并将之授于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价值领域有不少似是而非的观念需要清理。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初级阶段出发,我们就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地重建新时期的师德及其理论。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教师的思想道德简称“师德”,从根本上讲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运用小平理论指导当前师德建设,同样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观点,正确认识当前师德建设中时代性功利观念的转换,应是当前师德建设的重点与难点,随主题产生的对策性意见亦由此展开的。

      一、由解构两个传统比喻说起

      说师德建设具有实践性,这不是什么新见解,关键是真正从实践实际出发,还是从“习惯”“本本”出发去思考问题。从学理上讲,道德本身就是实践的,康德把之称为“实践理性”。设想一种极伟大崇高却无法实践的道德是荒谬的。伪道德就是这类荒谬观念的产物。在我们生活中有两个长期被认肯且流行甚广的对教师的比喻评价就属此类。

      第一个我要说的是“园丁”。

      80年代末以来我就一直对“园丁”的名称有疑问,“人类灵魂工程师”怎就变成了“园丁”?祖国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接班人,远不属“植物”一类的简单存在,而是极具能动性的被教育对象。他们是共和国的未来,他们是将要冉冉升起的新星,他们将会成为雪山的雄鹰,草原的骏马,他们还可能会成为银河外星系的探索者,如此等等。翻开《新华字典》,“园丁”的解释是“从事园艺的工人。”在工厂、企事业单位,即使在公园里,我不知道那些为美化环境而修枝、浇水、除草、施肥的工人,社会给了他们多少重视和关怀,我想“园丁”较为突出的品格大概是平凡、勤恳而细心,且必须是“好园丁”才具有这种品质。

      但冷静想,我们会发现,其实干任何事业都要勤恳细心的,对大多数人来讲,他们的岗位也应是极平凡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应比“园丁”更贴近教师的工作实际。随着冷战结束,国际间各种力量斗争在加剧,特别是政治经济斗争和科技竞争,这些都与教育有着十分密切而重要的关系,这不是一个“从事园艺的工人”的称号可以概括的。

      “学博为师,德高为范”,一名教师的思想道德,离不开其学识,其学识也须由品德来示范,二者相辅相成。没有渊博的知识不能为师,没有超出常人的信念、勇气、忠诚,没有高于常人的理想品格均不能为师,这是为师的常识。设想一个学识浅薄的人有极佳的人格示范力量是令人怀疑的,设想有极佳的知识但品质败坏能成为合格的教师也是极荒谬的。列宁曾说,只有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来武装人类自己的头脑时,共产主义才会实现。大多数人以为把教师比作“园丁”是一种赞美和歌颂,我却认为是计划经济之上意识形态遗风留下的不合改革开放时宜的一种习惯说法。这里指出一个严肃的问题,“从事园艺的工人”是没有多少“筹码”可以向社会证明自己价值的。所以我们的教师穷困艰难,英年早逝,所以我们的教师一边为别人的孩子呼吁“希望工程”,一边为自己的孩子缴学费担忧;报纸上说北方一位教师一家六口人仅住楼梯下七平方米的杂物间。在市场经济迫使传统道德向时代性功利观念转换的今天,“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有真正符合自己身份的“名份”。怪不得八十年代初有位大队书记与一位小学教师讲:“你好好教我儿子,以后提拔你当售货员”。假如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他干的不是园艺工人的“简单劳动”,而是从事人类福址的伟大而高尚的“复杂劳动”,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众,我们意识形态将怎样去讨论这样一个极务实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呢?

      以上分析不是小题大做,它反映出一种根深蒂固对知识分子的鄙薄的思想潜流。“园艺工人”比知识分子光荣,比人民教师光荣,这是什么评价体系的结果,除了改革开放前极左思想的评价解释,我想不会有别的了。这几年“优秀教师”“优秀专家”“先进教育工作者”见得多了,但亦见“园丁”在电视报刊不断喧哗。人民教师给学生的是知识、勇气、理想、信念与忠诚,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关系到共和国前途命运的大事情,只有全社会对“人类灵魂工程师”定位准确,了解他们的伟大使命,师德建设才能走向正确之途。

      第二个我要说的是“蜡烛”。

      不少多情的人,凭借“园丁”所含传统评价的惯性,借李商隐的《无题》诗把教师比作蜡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种未曾用多少智慧进行移花接木的比喻让人感到当教师是很悲伤的,一干就“流泪”到死。有一篇文章就是这样歌颂教师的:“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的奉献精神犹如蜡烛,它点燃自己照亮别人。且新时期的教师不单是一头点燃的蜡烛,他们双倍奉献像两头都点燃的蜡烛”。作为一名教师,我看后大惑不解,心中既有对自己行业奉献精神的钦佩,但同时有不是滋味的感受:(1 )蜡烛在太阳底下怎么是最光辉的;(2)干教师“流泪”到死,这职业是多么悲惨;(3)让教师燃一头还不够,何必两头都流泪。我不知作者是对教师歌颂还是帮教师向社会讨个公道。这里也涉及一个极严肃的问题:当教师是极苦的,是专事奉献没有索取的,否则你就不是好教师。如果说这是教师工作的真实反映,那社会对教师恐怕是不公了,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为“万世师表”,其收学生还讲多少“干肉”做学费,少了不行,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怎能让教师只讲奉献,而讲点索取就不是好教师呢?

      办教育不能象办公司那样来办,但教育不面向市场经济恐怕是不行的。辩证地讲教育也有“两手硬”的问题要解决:一是教育面向市场经济要硬,二是面对教育自身的规律要硬。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意识形态部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实际,市场经济中生活的教师不是纯“伦理”可以规范的。当前的师德建设必须认真研究“利益”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赋予教师新的伦理精神要求,这可能更实际,更符合小平同志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理论构想。

      我们不是一般地反对“园丁”“蜡烛”所张扬的思想,何况这些思想是用比喻的方式说出来的,比喻也不等于科学的论证。但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确实揭示了比喻之外深层次道德伦理必须转换的问题。深深植根于社会经济变革中的思想道德包括师德必定会随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而变化。正确的师德建设之途应由教师职业的个性、特殊性入手,纯粹共性的一般号召很容易变成伪道德的土壤,我们有太多的“习惯”与“本本”要予以时代的解构了,师德永远属于“实践理性”,理论只有深深植根于现实才会具有操作性。“园丁”、“蜡烛”只是必须被解构的典型范例而已,我们的师德建设实际上面临着许多更深层次的问题。切记住,道德在形式上是很容易虚伪的,必须从实践观点出发,务实、务实、再务实,那里有人类理性良知的天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