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争:教育主导产业的崛起与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世界经济文汇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自从人类经济文明的发展进入人力资本型经济发展阶段以后,人才、信息和科技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的动力源。而教育,则是这些智力型生产要素的培养基,因此,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资料统计表明,教育的急剧发展已经呈现为全球性的发展趋势,从1960年至1985年,全世界成人识字人数翻了一番, 从11.34亿人增长到23.14亿人,以每年3.8%的比例增长。此间,共公教育经费大约增长了13倍。全世界教育经费的年增长速度高于GNP的年均增长速度,由60年代教育经费1032.7亿美元(占世纪GNP4.9%)到80年代增长到6277.38亿美元(占GNP的5.8%);每人每年平均花费的教育投入由41美元增长到181美元。教育投入年增长速度为11.2%,而同期GNP的年增长仅为10.1%。即便在发展中国家, 也已逐步出现了教育投资的收益率超过了物质资本投入的收益率,教育产业化的特征越来越清晰;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人力资本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直接动因,已经越来越转移到教育产业的功效上,所以,在这些国家已出现了教育产业的主导化特征。即教育不仅出现了产业的特征,而且越益成为主导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其他部类经济增长的实际推动力。教育产业的优先增长规律已作为一种历史趋势构成为人类经济文明发展的必然态势。

      一、教育产业是生产之“元”

      “元”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具有“初始”、“第一”、“根本”、“元素”等含义,故教育是生产力之“元”的命题,至少内涵有三层意思:第一,教育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生产力,被人们注释为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这个能力应当是体力和脑力的统一,是自然力和社会力的统一,是具体的劳动能力同其内含的知识,技能,智慧,经济的统一,是生物意义上的生产力同智力意义上的生产力的统一。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而成为世界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知识的积累和传递,就在于它能把一代一代人的经济和知识积累起来,并通过教育而传递给子代。所以,不是从生产力的历史性角度来考察,还是从生产力内含的科学,知识和经济角度考察,教育即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正由于如此,马克思早就说过:“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1〕

      第二,教育是生产力之母。由于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片面理解,曾出现“只有直接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才创造社会财富”的理论,从而彻底排斥智力劳动者,教育劳动者的作用。实际上,这并不是马克思的观点,而是古典经济学家的亚当·斯密的观点,对此,德国古典经济学家费里德里希·李斯特曾作过巧妙,但却是辛辣的批评。他认为这些经济学家“在这一点上陷入了多么大的错误和矛盾之中”。因为“按照这个学派的观点,一个养猪的是社会中具有生产能力的成员,……而象牛顿,瓦特或刻普勒这样一种人的生产性,却不及一匹马、一头驴或一头拖重的牛”〔2〕,其缘由无非前者是直接生产部门中的体力劳动者,后者却不是,认为只有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上的劳动才创造价值,正是这种观点的局限性。显然,这种观点同社会生产力水准低下,生产力中的智力因素还只能隐潜于体力劳动中的特性有关。由此,李斯特特别强调教育在生产力中的作用。他说教师应当列入生产者的行列,而且是具有特殊贡献的生产者,同为他们“生产的是生产力”〔3〕, 他们的工作“能够使下一代成为生产者”,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国家最大部分的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4〕为此, 他特别强调知识积累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生产力提高之源泉。由此可见,由于教育生产的是“生产力”,所以完全有理由认为,教育是生产力之母。

      第三,教育是生产力之“根本”和“核心”。实际上,人们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对生产力的真实含义和内在结构是不清楚的。最初把生产力看成是一种物质生产力,并同生产力的三要素结合在一起,即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者的统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学技术不断转化为生产力,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科学技术不断以物化生产力的形成体现出来,从而得出科学也是生产力的观点。二战后,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频率加快,管理和信息(下为一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得到重视;而且,由于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时期的到来,人才成为经济竞争最重要的因素,而人才的“生产”靠教育。这样就形成一个完整的智力型生产力系统;科技、管理、信息,关键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基是教育。由此,生产力的内在结构图终于被完整的揭示出来了。

      

      《生产力结构系统图》

      生产力的外延层次,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构成。核心是劳动者,劳动者通过创造和选择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上,人类初始状态的生产力也就形成了。动物由于不能创造工具,因此他们只有生存能力而无生产能力。劳动力的外延层次形成为物力生产力,其功能就是创造物质形态的社会财富。然而,既使在原始社会中,教育、信息和管理的作用也已经存在了,当母代通过语言向子代传授如何狩猎时,教育的功能形成了;当人们按照某种意志有序地运动时,管理起了作用;而当人们尝试创造工具时,已经应用知识和经验,科学的萌芽隐于其中。而这一切又都依靠信息的传递而产生作用,由此可见,生产力的中间层次由管理、信息和科学技术的构成,构成为生产力的智力层次,或智力生产力,传统经济条件下,智力生产力的作用没有独立,它只是隐潜于物力生产力之中,只是到了大工业的生产时期,才第一次把物质生产过程变为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过程本身成了科学的工业化、产业化的应用过程。即时,生产工具的更新速度,生产工具的技术含量高低,已经直接决定一国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这个过程最初表现为机器生产力对手工生产力的全面胜利,其后表现为技术含量高的资本品战胜技术含量低的资品本。即时,教育(熟练劳动力和人才培养之源)、管理(规模经济效益产生的罗辑前提)和科技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致使智力层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生产力的核心层是教育,因为不论是管理、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关键是人才,人才是由教育“生产”的,由此,教育生产力构成为生产力的核心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