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新的占有与控制

——(注:本文写作过程中赵坚先生曾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谨此表示衷心感谢。)——进化论经济学对工业化过程的新解释

作 者:

作者简介:
荣朝和 北方交通大学经济系 100044

原文出处:
经济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1998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的局限性18世纪后期以来的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革命性的进程。它剧烈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经济社会关系。人们一直试图从理论上解释工业化的产生与发展。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技术和制度创新在其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在这方面所能提供的分析基础却十分薄弱,往往只能得出“需求拉动”这样简单的结论,即用市场扩大的需要来解释技术进步的动因(Magnusson,1994)。这种结论不能说明推动技术进步的内在原因,因为它完全忽略了企业在实现技术进步中的作用,也忽略了影响技术进步的制度和其他因素。

      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增长理论尽管关注技术与创新的重要性,然而新古典理论的核心结构却使其无力从根本上解释这些问题。首先,新古典经济学假定人是完全理性的,而且信息是完全的。在这种假定下,人们随时随地都会自觉地,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然而,“完全理性”和“完全信息”的假设并不符合人类行为的现实。实际上人们在进行经济决策时,所面临的决策环境是复杂而充满不确定性的,而人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也有局限性。人们的决策常常是在缺乏信息、具有相当不确定性的条件下进行的。此外,人们价值标准的多元化,社会、文化、心理、情感等因素都对人的行为有影响。因此,人的理性相对来说是有限的,他不可能对所有的决策结果具有完全的了解和正确的预测。第二,传统新古典理论的分析框架基本是静态的,必须作出技术与制度不变,即它们属于外生变量的假设。在静态条件下价格机制非常重要,新古典理论及其假定可以起很大的作用。而在长期变化的动态分析条件下,原来假定不变的那些东西,如技术和组织制度都会发生改变,而且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古典理论就失去了原有的解释能力。第三,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厂商理论中,企业被认为是根据生产函数来确定最优产量的一种不可细化的基本分析单位。它只是坐标平面上的某一条生产曲线或成本曲线,只能服务于用供求曲线表达的市场关系分析,而不能用于解释内在的创新过程。最近甚至还出现了否认工业革命作为一种突变过程的意见,即用所谓逐渐连续变化的工业化观点来取代过去已被普遍接受的突变的工业革命概念。例如有人认为英国在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增长和影响并没有过去所说的那样大,也有人淡化手工业与大工业的界限,以至提出前者可以代替后者(Magnusson,1994)。这些主张工业革命是渐变的观点也与新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工业革命原因与过程的局限性有关。

      我们显然需要一种关于经济动态变化的理论,它可以把人们在微观和静态层次上的经济行为与诸如经济增长、技术变化和创新等宏观或动态经济过程联系在一起。

      二、制度、常规以及对创新的占有

      以科斯、威廉姆森以及诺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在继承新古典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展开了对制度问题的研究。他们使用交易成本概念、企业组织理论和制度变迁等分析方法,拓展了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假定,使其更接近现实。例如,科斯开创性地用交易成本的概念研究了为什么存在企业以及企业与市场的相互替代。他认为协调和配置资源的方式有外部分工和内部分工两种。外部分工是指在企业外部,由价格机制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内部分工则是指由企业内部协调人通过企业内部交易进行协调。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组织产生的交易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人们之所以选择企业,就是因为相对于市场组织而言,它在一定范围内能节约交易成本。诺斯提出了路径(path)和锁闭(lock-in)的概念,他还利用产权方法强调了技术创新中制度因素的影响和技术创新需要激励机制(诺斯,1991)。但制度经济学的局限性之一仍然是没有完全突破传统新古典理论的分析框架。这使得它在宏观和动态问题上的解释力受到影响,还不能代表制度因素在创新这一命题中的全部作用。

      近年有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用进化论与熊彼特主义结合的方法去分析动态的经济过程。其中,经济进化论认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能够生存并得到发展的只能是那些能够适应环境的企业,认为经济的变化过程很类似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所描述的生物界的自然选择过程;熊彼特主义则主张企业家创新理论,强调是企业家的创新活动不断打破市场上已有的均衡,形成暂时垄断和创新利润,进而不断推动经济的增长和进步。把这两种理论和方法结合在一起的进化论经济学强调现实经济中信息的不完全、不确定性和人们的有限理性,关注经济过程中的“变化”而不是“均衡”,强调企业在经济变化中的作用,主张不能无视经济决策过程中的“学习”和“继承”这些“历史”因素,同时也接受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交易成本、产权理论、企业组织理论和制度变迁等一系列分析方法。例如,尼尔森(Richard Nelson)和温特(Sidney Winter)1982年就曾提出了“常规”(routines)的概念。与新古典理论中企业只是根据赚取最大利润的需要做出决策不同,尼尔森和温特认为动态的经济过程会使得企业产出具有不确定性,在考虑技术进步的情况时这一点更加明显,这造成企业很难像在静态分析中那样按照最优选择的原则随时做出决策。企业的重要性不只在于它们的生产功能,而且在于它们是评价和储存过去选择结果的一种重要组织。尼尔森和温特提出,企业的决策中实际存在着若干“常规”和“选择常规”的行为。常规是一系列规则的集合。企业在复杂纷繁的经济环境中以“满意”为原则所形成的行为常规在根本上是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而决定的,这使得企业不论在是技术方面还是在组织方面的决策过程很大程度上都要受自身结构与当前使用技术的约束。常规对企业决策的影响就象基因在生物机理中的作用,不是想改就能改的。这一方面把组织因素代入企业的决策过程,另一方面也改变了新古典理论认为企业每一个决策步骤之间可以存在根本区别的结论。尼尔森和温特的企业观念强调,创新所依赖的激励因素产生于企业主动追求获得暂时垄断和创新利润的机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