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服之善部,炎裔之凉地

——论唐代粤北地区的经济与文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庆新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副研究员 邮编 510620

原文出处:
广东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1998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唐元和十年,大诗人刘禹锡在著名的《连州剌史厅壁记》中写道:“信荒服之善部,而炎裔之凉地”。〔1 〕这是对唐代连州的赞美之辞。其实,这个评价也适合于整个粤北。由于地处五岭南北交通要冲,粤北历来是北方移民进入岭南的主要通道,人口相对密集;加上地理上和军事上的特殊地位,促使历代中央政府重视这一地区的统治,建立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机构,培植封建文化,因而粤北是岭南开发较早的地区,经济文化长期处于广东的领先地位。唐代粤北继续保持这一势头,经济发达,人文鼎盛,举世瞩目。

      一、北人南迁与户口增长

      唐代人口迁移一般分为二种类型,一是官府组织的移民,包括将地少人多的“狭乡”编户迁往地旷人稀的“宽乡”、徙民屯戍实边、流配罪徒等情形,这类移民均不以粤北为目的地;另一类是自发性移民,包括平民逃避战乱赋役、僧侣传播宗教、学者研习学术等,而以前者为多,官府难于控制,规模宏大,人数众多,唐代迁入粤北的北方移民主要是这类人。

      隋唐之际,中原动荡,战火不息,户口流失严重。武德六年二月,唐高祖发布《简徭役诏》云:“江淮之间,爰及岭外,涂路悬隔,土旷人稀,流寓者多,尤宜存恤”。〔2 〕说明当时进入岭南的北方移民数量庞大,居留粤北者必不在少数。贞观十三年,韶州户口数为6960户,40416口,连州户口数为5563户,31094口,户数分别居今广东境24州的第4位和第7位,口数则分别居第2位和第5位。〔3 〕可见粤北户口在岭南实居前列。据翁俊雄先生提供的唐初各州面积,韶州为16944 平方公里,连州为8273平方公里,则贞观十三年韶、连二州人口密度分别达到每平方公里2.93人和3.76人,略高于全国每平方公里2.15人的平均水平。〔4〕

      开元、天宝间,“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5 〕社会经济臻于鼎盛,人口达到一个高峰。粤北与岭南、国内一样,人口增长很快。天宝元年,韶州有31000户,168948口, 分别比贞观户口增长345.4%和318.02%;连州有32210户,143533口, 分别比贞观户口增长479%和361.61%。这二州户口总额仅次于广州,跃居岭南各州第2、3位,增幅之大,更居岭南各州之首。另外,韶、连二州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达到9.97人和17.35人,在岭南仅次于新州(每平方公里69.94人),高于包括广州在内的岭南其余州郡。所以,粤北是唐前期岭南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

      唐代实施州(郡)、县二级地方政制,县以下基层组织有乡、里、保,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因此,乡里组织的建置也反映一个地区的户口状况。在敦煌博物馆藏《天宝初年地志残卷》中,岭南道68州所辖各县大多记录有乡数,韶州设乡42个,其中曲江县有16乡,乐昌县10乡,仁化县4乡,始兴县4乡,涓(浈)昌县4乡,翁源县4乡;连州设乡31个,其中桂阳县有18乡,阳山县3乡,连山县10乡。〔5〕由此可看出如下3个问题:(1)天宝间岭南设乡最多的郡为南海郡,有89乡,其次为交州,43乡,韶州42乡,居第3位;其后为桂州,38乡,爱州、容州, 各37乡,连州31乡,居第7位。上述7州除韶、连、爱3州外, 其余均为中或下都督府,显示韶、连2州地位非同一般。(2)岭南设乡最多的县为南海县,21个,桂阳、曲江2县紧跟其后,分居第2、3位,说明桂阳、 曲江是岭南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3)连州桂阳、连山、 韶州曲江、乐昌分别毗邻湖南、江西,设乡较多,肯定与北方移民进入直接相关;而连州乡数多于韶州,显示由湖南方向进入粤北的北方移民比由江西方向进入的多。

      安史之乱后,全国人口由于战争而大量损耗。岭南因为大批军队北调勤王,防务空虚,相继发生吕太一之乱(广德元年)和哥舒晃之乱(大历三年),官军与叛军在韶州多次交锋,争夺激烈,破坏严重。另外,由于赋役苛重,百姓逃避,隐没山林,造成了户口的大量流失。此外,粤北佛教风行,寺院经济发达,也隐占为数不少的民户。因此,中唐以后粤北人口总体上是呈下降趋势。兴元元年,韶州民户仅有7000户,比天宝元年减少77.4%;即使是经过徐申的大力经营,恢复经济,招募流亡,至贞元六年,民户有所恢复,“倍其初之数,又盈四千户焉”,〔6〕亦远不及天宝户数。

      当然,唐中后期粤北人口的减少不能理解为绝对的或持续的,在乱平之后相对稳定的环境里,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脱离官府版籍而隐没山林、或进入地主、寺院庄园的民户数量亦应充分估计。值得注意的是,北方移民源源不断的补充,对粤北人口的恢复,山区经济的开发,具有积极作用。《原化记》称安史乱后“有魏生者,少以勋戚,历任王友,家财累万,……因避乱,将妻入岭南。”〔7 〕就是北人举家携资南来的一个例子。唐末农民战争更掀起西晋以来又一次北人南移高潮,史称“天下已乱,中朝士人以岭外最远,可以避地,多游焉”。〔8 〕大批北方人士从湖南、江西、福建涌进岭南,而途经粤北者最多,部分停留下来,部分则继续南下,迁至粤中、海南一带。道光南海《孔氏家谱》序言谓,唐散骑常侍孔昌弼“遭唐季河北多难”,“遂避地之粤”,迁居南雄。杨洪吉先生列举了唐代迁入大庾岭路上交通大站珠玑巷的北方姓氏有何、孔、张、姚、黎、陈、卫、谭等,〔9 〕恐怕都是因为避乱。这次移民高潮一直延续至五代和两宋。

      综上所述,唐代粤北地区人口总量、增长速度以及密集程度都在岭南居领先地位,这种人口优势成为这一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同时亦奠定了韶、连二州在行政上居要州大郡的特殊位置。在选官制度上,二州官吏始终由吏部铨选,没有推行都督府简选或南选。在州县等级上,《新唐书·地理志》虽把韶、连二州均列为下等,实际上如果按开元十八年4万户以上、边州3万户以上为上州的规定,天宝间韶、连二州则为上等州。在二州所辖各县中,曲江、桂阳为上县,连山为中县,阳山、始兴、乐昌、浈昌、仁化、翁源为中下县或下县。另外,由于人口较多,二州领县相当稳定,有增无减。乾元元年,朝廷于韶州置韶、连、郴三州都团练守捉使,统辖三州军务,以镇岭上,有权专奏,不受节度、观察使制约,有较大的自主权,形成相对独立的次级方镇。上元二年,韶、连、郴三州都团练处置使废,三州复隶岭南节度使。〔1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