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近代经济三元结构的产生与发展(之二)

作 者:
林刚 

作者简介:
林刚,1948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原文出处:
中国经济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1998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三、三元结构呈顽强生命力的内在原因

      长江三角洲的近代工业、传统农业尤其是农村商品工副业这“三元”经济并存的结构之所以能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几起几仆,顽强生存,是有其内在的、社会经济方面的深刻原因的。三元结构的内在生命力,源于近代中国的国情,源于中国老百姓求生的欲望和满足欲望的有限生存条件的特点。这个总状况的内在矛盾的对立统一,通过农村商品性工副业的中介作用,在近代工业传统农业经济间产生了既相互矛盾的冲突,又具强烈互补和依存的关系。从整体来看,互补和依存关系是决定性的。因为它对三类经济自身、即构成国民经济基本部门的工业、农业和农村工副业的正常生存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对整个社会经济和民生,也起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三元结构中的任何一元发生问题,就会影响其他二元;三元结构相互间的必要协调关系受到损害,就会出现社会经济方面的重大问题。

      (一)农村商品工副业、传统农业与近代工业的协调关系对国民经济的必要

      通过农村商品性工副业这一“中元”结构的联结,城市近代工业经济与农村传统农业经济产生了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协调关系。这对近代工业的重要性在于:农民为了提高经济收入,发展起为工业所需要的商品性经济作物生产,为以农产物为原料的工业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而农民为了发展商品性家庭工副业,又必须购入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农民还要消费大量的无从自给的城市工业品用以生活之需。如此又形成了国内大工业品的广阔的农村消费市场。从而,农村经济和传统农业的发展就为新的民族工业的兴起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对农村经济来说,大工业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向农村推销工业品,打开农村市场;同时又需要为自身的发展寻求可靠的原料保障。这就又形成了近代工业向传统农业提供先进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和生产资料,同时又成为农村经济作物和工副业产品的重要主顾,从而为传统农业和农村工副业向“现代”的转变提供了必要条件。

      本文第一部分,已就长江三角洲传统农业和商品工副业对近代工业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三元经济部门各自的成长发展之作用做了较多的说明,兹不赘述。这里欲说明的是,三元部门结构间协调关系的破坏,对三部门经济自身及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危害,从而表明三元结构及保持三者间的协调平衡关系是有其客观必要性的。

      我们已经知道,二十年代末以后特别是1931年“九一八”后,长江三角洲的农村土布生产陷入愈益不利的外部环境之中,受到重大打击,同时,全国的土布生产也陷入严重不景气中,现在我们要考察的是,土布业失利与三十年代初开始的全国棉纺织工业危机之间的关系。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棉纺织工业陷入了一场历时近五年的危机之中:“1931年下半年起,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开始陷入逆境;1932年后演成危机,直至1936年下半年,才稍稍复苏”〔66〕。

      这是一次棉纺织工业品“过剩”引起的市场危机,危机的起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特征,则是机制绵纱的市场过剩状况远远超过棉布。棉花价格下跌较小,棉纱价格猛烈下降和销售艰难,是“棉纺业所最感苦闷者”。“可是在织业方面,由于国外供应的锐减,棉布制成品的市价却是相对稳定的”〔67〕。

      上述状况,可由下列数据充分证明之:其一,从价格上观察,机纱价格下跌幅度大大超过机布,详见下表:〔68〕

      表4上海批发物价指数表

      年份棉花棉纱本色棉布 漂梁印棉布针织品

      1931 100.00 100.00100.00 100.00 100.00

      193283.881.1 88.489.6

      100.1

      193384.369.9 73.280.493.8

      193486.866.1 68.975.671.9

      193584.465.7 86.670.968.6

      其二,机纱销量锐减,市场缩小。严中平曾以上海棉纱之销量对此加以说明,并指出,上海棉纱之输出国外者极少,而国内市场之由厂家自销者又极少,所以上海客帮交易量,大体是能代表各地市场的盛衰状况的。

      表5

      上海华商纱布交易的各市成交现货棉纱量及指数(数量单位:包)

      年份 华 北 华 东

      华 中

      数量

      指数 数量指数 数量指数

      1930

      90492

      100102739100 142282

      100

      1931 64 369 71.182 267

      80.1115 813 81.4

      1932

      7 480

      8.252 267

      50.9 98 126 70.0

      1933

      2 052

      2.358 255

      56.7 60 640 42.6

      1934 53 830 59.5 91085

      88.7 45302 31.8

      1935 41 285 45.666 233

      64.5 70 093 49.5

      1936 40 100 44.3

      129 738 126.3 73 980 52.0

      年份

      华 南 全 国

      数量指数数量指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