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学的四阶历程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晓农(1952-),男,浙江桐乡人,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音学和音法学、语言与逻辑、方法论(广州 510665)。

原文出处: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语音学已成长为一门包括众多交叉性学科的大学科,其核心分科叫语言语音学,即以实验手段研究跟语言相关的语音问题。从认识论来看,语音学经历了四个时期。它诞生于1880年代,刚开始是为语音教学和语音描写服务的,它运用实地调查和语音实验的研究方法,实验数据被认为是可靠知识的来源。实验语音学在1940年代正式登场,这是第二期的开始。此后数十年,它在语言学外发展出很多交叉学科;但在语言学内受到排斥,语音数据被认为是无用或无关的。第三期从1990年代开始,语言语音学和实验音法学重新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到2010年代,电脑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实验语音学的普及,语音学在认识论上走向依赖语音数据。最近十几年来,认识论再次转向,实验数据被认为是有用的,但起辅助作用。语言语音学应隶属、服从、服务于语言学,应为音法范畴的确立提供证据。现有的语音学基本概念都来自欧洲音素优势型语言,它们对声调和发声态无能为力。要建立一套真正的普适理论,需要全面了解亚非美洲的发声活跃型语言。近年来,国内大规模的田野调查揭示了很多过去未知的发声态和声调现象,由此发展出一个更为一般的语音学基本框架,并建立起音法类型学和演化音法学。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4 年 05 期

字号:

      语音学是门综合性的大学科,旗下有很多交叉性学科,没有不实验的。本文主要谈它的核心分支“语言语音学”的发展过程。语言语音学本来就是语音学,早期语音学就是语言语音学。不过,现在的语音学科扩展出众多交叉学科,语言语音学也就缩成一个实验语音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它既属于语音科学,又属于语言学。

      语音学按照①认识论可分为四大期;此外还有两条分期或划分小阶段的辅助标准:②自身发展规模;③跟语言学的关系。这三条标准不是完全独立的,语音学的发展会引起它与语言学关系的变化,进而引发它对认识论的反省,只是这里有个时间差,所以期与期之间会稍有交叉(详见表1)。

      

      第一期,1880年代至1930年代,现代语音学诞生,实验语音学草创。十九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即现代语言学诞生时,语音学还在古典期。现代语音学的诞生以国际语音协会的成立(1886)和国际音标的颁布(1888)为标志。当时,它主要为语音教学和调查记音服务,整个学科进展稳定而缓慢,直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才迎来突破的契机。

      第二期,1940年代至1990年代前期。1940年代出现的声谱仪(俗称语图仪),标志着实验语音学正式登场。它因发现区别特征而经历了最初的激动,但很快就开始冷却。音位学理论也在稍早时趋于成熟(Trubetzkoy 1939/1969[1])。在半个世纪中,语音学在语言学外大发展,但在语言学内被边缘化,主流观点认为语音学对音系学研究无用或无关。有鉴于此,语音学中出现了一些新观念:弥合语音学和音系学的“语言语音学”、整合语音学和音系学的“实验音法学”、打通共时和历时研究的“泛时”观。

      第二期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最初到1970年代为第一阶段。在此阶段,语音学尽管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发现区别特征和VOT,但总体而言进展缓慢。从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开始,到1990年代为第二阶段,实验语音学突然加速,各种交叉语音学科喷薄而出,语音学成长为一门综合性的语音科学(phonetic sciences)或大语音学。语言语音学辨识了很多新辅音,盘点了音素库藏,提出了声调的综合体概念,发声态的生理和声学研究趋于成熟。

      第三期,1990年代中期至2010年代。认识论反弹,人们开始注重以至依赖语音数据;优选论出现改善了音系学与语音学的关系,并以音节成分协助定义元音,提出了分域四度制。

      最近十多年来,认识论再次反弹,语音数据只是辅助手段,用以帮助确定音法范畴。这可以看成第四期的开始,以音法类型学和演化音法学等新领域的开拓为标志,泛时音法学成型。声调大发现:普适调型库、普适声素库、分域四度制成熟、声调演化律、声调起因论等。

      一、第一期:现代语音学的草创(1880s-1930s)

      (一)听感调查和实验数据:认识之一

      十九世纪后期出现了赫姆霍兹的共振管和声调感知研究以及斯威特的《语音手册》,现代语音学由此孕育。它的诞生可以从1886年国际语音学会成立(IPA/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及1888年国际音标发布(IPA/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算起。它一开始主要做两件事,语音教学和语音描写。这是从发音器官的角度来研究语音的发音语音学(articulatory phonetics),我曾为世界上最大的一部人文社科大百科写过同名的词条(Zhu 2015)[2]。它一直是个应用学科,主要用于词典编撰、言语矫治、声乐表演、翻译、拼音和文字改革等。语音学的主要工作是对音素(元音、辅音)进行描写和分类,附带着也涉及重音和长短。声调研究在此期间开始出现。

      语音学不像句法学、语义学那样流派众多,学说林立。语音学从一开始就像常规科学,只有一种范式,一个学派,一个师承。今天的语音学家基本上是师从保尔·帕西(巴黎)和丹尼尔·琼斯(伦敦),而琼斯也曾师从帕西。

      国内的语音学也是这一条线上发展来的。20世纪20年代,国内第一个语音实验室在北大建立,奠基人刘半农先是在琼斯处学习,后在帕西处获得实验语音学博士学位。王力先生是三十年代在巴黎大学拿的实验语音学博士,袁家骅先生是四十年代在伦敦大学跟琼斯学的语音学。

      语音学从最早起,有几件事值得提一下。

      首先是方法,方法是科学的灵魂。语音学从一开始就有两种研究取向或路向(approaches),一直传到今天。第一个是实地调查和听感记音,也就是后来的田野语音学。琼斯记录过很多对欧洲人来说非常“异国腔调”的语音。他的学生艾伯克龙比(David Abercrombie)回忆起第一次去见琼斯时,琼斯开门三句话:“进来”“坐下”“请发一个双唇内爆音”——内爆音是琼斯在印地语里发现的“怪声”,不是音素,是发声的声素。内爆音属于张声,英语文献中没有张声这个概念及相应术语,姑且译为“Fortis Voice”。

相关文章: